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孙锡良:甲午战争史(1-5)[连载]

2022-07-14 10:32:4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孙锡良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编者按孙锡良老师原公众号“孙锡良A”因故“无限期”停用,以后的文章都改用新号“孙锡良B”发表,请朋友们多多推广,也请友好网站多加推介。这是近日孙锡良老师发表的《甲午战争史》,红歌会网将进行连载,今日将发布的是1-5部分。

  甲午战争史(1)——大战之前

  甲午战争,早期称“中日战争”,它的发生,标志着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和凌辱的开端,对中国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实质破坏超越近代发生的任何一次战争,对中国军队的毁灭性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卖国条约合理化成为统治集团的无奈共识。

  本书所选内容均为故宫博物院所存书籍及档案资料,虽不免存在一些讹误,但很有参考价值,同一事件,通过不同的史料出处加以对比推敲,再结合日本、美国及其它国家的记述,整体上应该能够反映这场战争前前后后的基本事实。

  同治元年,日本始有上崎官员到上海谋求贸易往来,上海道吴煦认为,西洋各国已来,既不能制,不妨仿各国例,允其纳税贸易,或可以用其制衡西商。

  同治九年,日本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于天津谒大学士直督李鸿章,请求通商立约。李鸿章上书总理事务衙门,我部署允许通商,但不立约。柳原前光再请求李鸿章,部署最后允许立约。

  同治十年,日本派使臣大藏臣伊达宗诚来议约,柳原前光为副使。中方全权大臣李鸿章。双方议规十八条,章程三十三款,与西约有异,不准货入内地,不准入内地置土货。日本因该约与西洋有异而不同意,并免掉伊达宗诚。

  同治十一年又派柳原前光来改约,未获同意。同年十月,秘鲁国商船玛丽亚留士诱骗中国三百人载赴其国,在海上遇飓风被日本救护,日本借此事再派使臣要求改约,清廷允许,其后势焰,倭人继续以通商为由兵劫朝鲜。

  同治十三年,日本借“生番”事件出兵台湾,登岛后杀生番三十余人。闽浙总督李鹤年报知李鸿章,再报朝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湾观劝,日本不肯退兵,并提出三项无理要求,包括赔偿日本兵费,并以战争相威胁。9月11日,日本得逞,凯旋而归,倭既得志于台湾,而用兵朝鲜为亟益矣!

  光绪元年秋,日本突然运扬兵轮突入朝鲜,毁炮台,烧永宗城,杀朝鲜兵,抢劫军械而去,又派兵船至釜山要求结盟,并质问中国驻朝部署朝鲜是否为中国属国?若是,就要求朝鲜同意朝日通商。

  中国部署回应:“朝鲜虽我属国,但内治外交,听其自主,我朝不与问。”

  日本于是就出兵威胁朝鲜,派遣其开拓使黑田清隆为全权使、井上馨为副使,赴朝议约,共议定十二条,主要的内容就是,朝鲜为独立自主王国,礼仪交际,皆与日本平等,互派使臣,双方通商,日本可以测量朝鲜海岸诸事。朝鲜之祸实基于此。

  光绪五年,日本入琉球灭之,夷为冲绳县,中国诘问,日本拒绝。

  光绪五年六月,朝鲜乱兵入皇宫,并焚日本使馆,丁汝昌率威达、超勇、扬威东渡观变,27日抵仁川,泊月尾岛。日本海军少将仁礼景范已经乘金刚舰先行到达。李鸿章丁忧期间,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曾派提督吴长庆带三千人东援,基本平定朝鲜内乱,长庆所部留镇高丽。同年秋,给事中邓永攸、左都御史张佩纶请乘兵威伐日本,李鸿章不允。

  光绪十年十月十七日,日本彻底控制朝鲜皇宫,朝鲜民呼中国救援。吴长庆责日本使竹添进一郎退兵,进一郎不答。长庆带兵战于宫外,斩洪英植等人,朝王具书求保护。李鸿章奏之,上命大臣吴大澂、副使续昌赴朝平乱。日本全权大使井上馨也到朝鲜,带兵舰六艘并陆军物资,提出五项要求。高丽听命以平。日本怨我军援朝鲜,愤朝王奔我营,派遣其宫内大臣伊藤博文到天津,清朝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吴大澂为副使,光绪十一年,与日本立约三条:一,中日两国驻朝鲜兵各尽撤归;二,朝鲜练兵,两国均可派员教习;三,将来两国若派兵入朝,须互先行文告知。中国驻朝鲜兵悉归。

  此后,日本瞰朝鲜日急,我驻英法俄德大臣刘瑞芬致电李鸿章,请求以英俄制衡日本,三方共护朝鲜,李鸿章认为此计乃老谋深算之策,上书朝廷,朝廷未允。(P11)英俄不可能诚心帮中国护朝鲜,李鸿章的所谓妙计纯属井底之策。

  光绪二十年四月,朝鲜东学党叛乱,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三营东援,并告日本援朝师期,循十一年约也。日本坚拒,并要求出兵,五月初六日,其公使大岛圭介抵达仁川,率数百人闯王宫,兵舰六艘泊汉江口,9日,陆军大至,中国以朝鲜乱既平,约日本撤军,日本则要求改朝鲜内政。其后,日本兵陆续赴朝,共八千多人,屯王京,据要害。袁世凯,叶志超屡电请济师,不被上所,求归,又不被允许。鸿章不欲战,将以赔款息兵,日本索银三百万两,朝鲜大哗,于是和战无定计。五月二十日,大岛圭介责朝鲜独立自主,勿认中国藩属。二十一日,大岛率兵入皇宫,杀卫兵,掳朝王,命大院君主国事,凡不听日本者皆逐之,政令无巨细皆听倭命。

  甲午战争史(2)——牙山首败

  光绪甲午四月,李鸿章大阅北洋海军,周历大沽、旅顺、大连湾、威海卫、胶州诸地,二十一日回津,以“海军之盛”张皇入告。二十八日,朝鲜全罗道失守,请援电至,鸿章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统四营往援。五月初八日,两军合屯牙山县,距朝鲜王京西南一百五十里。倭人闻讯,亦陆续派兵,五月十二日,倭队仁川登陆,径赴王京,约八千余人。朝鲜君臣俱惊,电止我牙山兵前进。

  此时,李鸿章议和于天津,谋撤兵牙山。袁世凯电叶志超,请求北洋派军增援,叶志超电请北洋,鸿章不报,我牙山兵只得以四百人入王京护驻朝公署。二十三日,鸿章电令牙山兵讨匪,不顾王京,叶志超留牙山,聂士诚赴全州,讨贼完成后,我军孤驻牙山,电请班师内渡,不可得。六月十二日,鸿章以和议难成,遣江自康率仁字营来会师。

  倭兵知我兵力单薄后,每中国人出入必搜身,驻朝公署逃散一空,袁世凯登轮内渡,二十一日,倭兵又入皇宫掳朝王,尽易朝臣,和议决裂。二十三日,鸿章电令牙山速备战,鸿章奏请以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十三营继进,至此,朝廷决意用兵。共有四大军赴朝,两盛军,一是淮军之盛军,一是大同之盛军,毅军,提督马玉昆,奉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渡鸭绿江赴朝鲜。但我牙山之兵孤立无援,并不知四大军消息,于二十四日移驻成欢,此时,载有我兵和器械的英高升轮于先一日被倭军击沉于海。

  六月二十六日,两军交战,二十七日,聂士成势不支,遂败。士成既败,就志超,志超弃公州,合军北走,渡大同江至平壤,与大军合。残军饥疫死者相属,志超以成欢之战杀敌过当电鸿章入告,论功行赏数百人,获嘉奖,并赏军士银二万两。(P19)

  我四大军三十五营(近两万人)屯平壤,朝民以为王师到,夹道欢呼,献茶献饷。而我军士残掠,毁器,掳财物,役丁壮,渔妇女,左汝贵军尤甚,朝民大失所望。二十九营于平壤城内置酒高会,弥庸懒,无布置,识者忧之。七月初八日,倭军来扰,中旬,又来侦察退去,诸将即以获大捷闻。八月初,盛军与毅军互疑为敌,遂相互击,历一时许,死伤颇众,因此事,两军坚壁不出七日。

  十三日,倭兵前锋已经抵达大同江东岸,十五日,相互放枪炮,倭人分四队,夺我前二垒后三垒,元武门失守,志超诸军速撤。几日之后,志超插白旗,有倭官来议,志超乞归路,倭人不允,晚上,志超弃平壤北走,倭人于山隘排炮齐轰,我溃兵回旋不得出,团集愈紧,死亡愈众,哀号之声,惨不可闻,加以人马腾籍,相蹂死者到二千余人,被掳者亦数百人。时朝鲜君臣日盼我军进驻汉城,而我诸将一蹶不振,自是朝藩遂绝,倭焰尽张,大有内犯之志也。

  首战即败,李鸿章谎报军情,竟以胜利向朝廷请功求奖,清廷奖白银两万两。真相败露后,叶志超因此被惩,而李中堂平安无事。败走牙山,意味着朝鲜从此远去,日本在东亚的殖民时代来临。更可怕的是,鸭绿江成了日本侵略中国跨越的第一道河口,长达五十年的耻辱史始于首败。

  若论中国抗日,既不是八年,也不是十四年,而是五十年。

  甲午战争史(3)——井八条

  有关中日甲午战争中方的失败,书中讲,口头传,都认为是大清国武器不如人,是清朝国力不如人,就是不谈李鸿章不如人,甚至还有人为李中堂开脱。

  一场战争的胜败,不外乎三个决定因素:一是决策层的决心、智慧和勇气;二是人民的支持度;三是军事实力。

  在当时的环境下,无论清国还是日本,老百姓都谈不上支不支持,都是战争的被动参与者,并没有征求民意的环节。论军事实力,中日应该说伯仲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详情将在后期做对比。

  从战争历程来看,个人认为,清军的失败就败在决策层的决心、智慧和勇气上面。李鸿章,即使炮声打响后,还想着设法求和,还试图安抚日本休战,还认为战争可以局限在朝鲜半岛,在军事部署上,跟日本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日本的作战总指挥坐镇中国安东并随时在战场机动,而大清国总指挥李鸿章却远在平安地天津。

  今天,想公开一下李鸿章为向日本退让接受的“井八条”。

  井八条的“井”是指井上馨,曾任日本驻朝署理公使,亦曾任日本外务卿,是一位非常有谋略的外交家,是一位把李鸿章摸得极透的知华派。

  井八条具体内容如下:

  1,李中堂与井上伯爵密商朝鲜外务主意办法,商定之后,由李中堂责成朝鲜照办,务须办到。【朝鲜是中国藩属,但此时却是由日本主导,李中堂仅只是代向朝鲜传达照办。】

  2,国王不得与内监议政,内监闻国政之权全部除去,一切事内监都不得干预。【这一条关系不大。】

  3,朝鲜大臣必选忠义者以托国政,金宏集,金洪植,鱼允中皆可以托国事也。【这条就很阴恶,此三人均为亲日派,均为闵党,均为排华大臣,重用此三人,就意味着朝日关系优于中朝关系。】

  4,国事之重要者,兵部,户部,外部,均托与可托国政者。【此条意味着,日本谋求把三部重任托与第3条所提三人。】

  5,应选一美国有用之才令朝政府委任,取代穆麟德。【穆氏乃李鸿章所用,一向亲华,对朝鲜事务熟络,把他换成美国人,日本意在把持朝鲜外务。】

  6,中国派驻汉城坐探国政大员,取代现在驻扎之员。【换袁世凯是日本决心,因为袁世凯其时很能协调朝鲜国王与大臣关系,是能够抑制半岛亲日派的人物。】

  7,中国派往朝鲜坐探国政之人选,须与美国有用之才在赴朝前顺途过日,往见井上伯爵。【实质上也就是承认,朝鲜所用之人,中国所派之人,都要先去朝拜日本,要获得日本认可。】

  8,中国派往朝鲜坐探国政之大员,必须与日本署理公使情宜敦笃,遇有要事,商量办理。【此条用了“必须”二字,意味着中国外交人员遇事不能独立处置,必经日本同意。】

  这个“井八条”,即便不是卖国协议,至少也是弃朝协议。

  “井八条”一签,就意味着大清国从藩属关系上已经失去朝鲜,从东方各国外交关系上,大清国也已经受制于日本,从国际关系看,英、俄、德、法等国驻朝外交人员也更加重视日本,日本正式成为东亚秩序主导国。

  李鸿章的“和思想”从开战前到战中至战后,一直都阴魂不散,一直都在动摇自己的决策,一直都在将战争胜负主导权让与日本,日本始终在得寸进尺地窥视朝鲜半岛和满清帝国。

  甲午战争史(4)——跨进鸭绿江

  前按:所有甲午战争史资料均源于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著作,非一般性公开出版物,如有不同认知,大家可以提出更权威参照读物。

  牙山兵败后,清廷幻想把战争控制在朝鲜境内的愿望完全落空,倭人的战备目标是取代中国在东亚的领导地位,故入侵中国本地成为不可避免。当兵力调动完成后,倭兵向鸭绿江集结的部署就成为大本营第一要务。

  战事情形如下:

  朝廷忧朝鲜无继,令四川提督宋庆率五营、铭军十二营于大连湾、将军依克唐阿以镇边军十二营自黑龙江,比赴东边九连城,为诸军后继。

  三师未集,我军于平壤已败,逃亡将士皆迸安州(平壤第一巨镇),我军尚余万数千,若我军将领简料军实,为死守计,倭人岂能得长驱渡江蹂躏我?

  上夺叶志超职,以宋庆总统诸军,时我驻鸭绿江北者为:黑龙江依克唐阿所部十二营,宋庆所部九营,聂士成所部四营,吕本元和孙显寅所部十八营,刘盛休所部十二营,江自康所部五营,耿凤鸣所部各营,丰伸阿所部练军十二营,新旧约七十余营,兵力甚厚。

  宋庆,武人,能战,无调度,非大将材,诸军多不悦,散漫无纪,无及时布置,遂纵倭人飞渡,敌焰遂不可遏矣!

  时,我军以九连城为扼要,九连城,南依鸭绿江,东枕瑷河,渡河而东有山石,为险塞,再东有安平河口,九连城以西为安东县,再西就是大东沟,为鸭绿江口。

  9月22日,倭人第一群兵集于义州,开始渡江犯内,倭军第一群兵自朝鲜境北犯渡鸭绿江入我奉天边境,自名曰第一军,盖以其纵花园港登岸犯金旅之军为第二军也。毕集于义州,作欲渡状。我诸军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而倭人乃潜袭上下游,将以全力萃于中路,我诸将竟不察。

  26日,倭人枝队其将乃大佐佐藤弥太郎,出东路鸭绿江上游,从我安平河口对岸朝鲜水口镇徒平而渡。初只二三十名,擎枪趟水徐渡。守口依军见之,枪举遥击,炮台亦放炮一二出。适倭兵击一排枪,依兵遂纷扰逃跑,炮垒守兵亦委而走。于是倭队数百渡,而依军误入一出沟内无出路,复南旋抢出山沟,倭人拦山口截击,死者百余人,依克唐阿乃东北奔宽甸。是日,倭人之第二群兵亦登陆鼻子窝东之花园港。

  倭人枝队既渡东路上游,其义州大队从中路义州稍东与虎山相直对岸,乘夜入水测量,当瑷河口有沙淤积于江中,倭人悉藉渚架桥,从南岸越两小渚至北岸,跨架浮桥三座,终夜而成,而我军竟不觉。

  27日侵晓,倭人先列炮队南岸,隔江击我,让其军渡桥。于是倭兵渡者数千人,炮队继进。我守军及守炮台铭军先溃,诸军从之,惟聂士成所部尚保虎山不去,倭纵军环攻,士成兵单,势 不支,战一时许,亦退渡瑷河而西,倭遂踞虎山。宋庆遣军来争,倭已毕渡遏我,宋乃还军渡河,多挤溺,其踣于虎山侧者相枕藉,于是我瑷河东各垒皆为倭据。宋庆怕惧北走,退保凤凰城。

  倭人未渡者,别派枝队循鸭绿江而西(其司令为少佐奥山氏),屯朝鲜麻田铺,安东对岸。以炮隔江击我安东诸垒,至是,九连城倭兵亦分支东下,丰伸阿,聂桂林,不虞倭兵夹江下,亦弃安东奔岫岩州,倭人遂入安东。于是东起安平河口,西至安东,沿鸭绿江境皆为倭有。28日,倭人占据九连城,依克唐阿溃而奔宽甸县,丰伸阿、聂桂林溃而奔岫岩州,倭人更加猖獗。

  江岸险要既失,下一站便是凤凰城危矣!

  1894年,日本侵略兵跨进鸭绿江,揭开了东方帝国的民族耻辱史。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启了中国不畏列强的振兴史。

  甲午战争史(5)——高升号事件

  历经十四年,乃定海军建制,以丁汝昌为提督,予英国水师兵官琅威理副将,为总教习,福建船政局学生刘步蟾等一营出洋学习归,尽与营官,一船为一营,中军三营,为致远、靖远和经远,左翼三营,为镇远一铁舰、来远和超勇两快船,右翼三营,为定远一铁甲、济远、扬威两快船,此战舰九艘。

  后军守口蚊子船六艘,镇中,镇边,镇南,镇西,镇北合以渔雷艇六艘,练船三艘,威远,康济,敏捷。大小共二十五艘。设提督一名,总兵二名,副将五名,参将四名,游击九名,都司二十七,守备六十,千总六十九,皆隶北洋大臣。其俸银、军械支出年耗银一百七十六万余两(光这两项开支就约等于日本军队年支出的二分之一)。

  北洋海军的作战阵容安排如下:

  主力攻击型战舰:定远,镇远,经远,来远。约两万吨数,船员1060人,速力15.5节,炮数每舰均20,5000至6000马力。

  主力防守型战舰:致远,靖远,济远,平远,超勇,扬威,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约两万吨数,船员约1500人,速力从5至18节不等,800至5500马力。

  练习舰:康济,威远。

  补助舰:泰安,镇海,操江,湄云。

  渔雷艇数十只。

  甲午年五月,鸿章谓日本不至与我开战,电令汝昌饬在朝各舰监管约束水手勿致启衅端。6月22日,汝昌电请鸿章率我海军大队继发接应,已升火起锚,戒严将发,鸿章电泥之,遂不行。【李鸿章反反复复地错失战机,海战胜败渐成定局。】

  李鸿章见议和难成,始租英轮载防兵渡援,以兵轮三艘护之而东。而倭人间谍时在天津,贿我电报学生,得我师期,英轮和兵轮在丰岛遂为所截,兵轮逃回威海。6月23日,倭人吉野号追济远,济远悬白旗和日本旗,仍被轰击,幸逃回威海,秋津截我操江号,操江悬白旗任掠去,浪速号逼高升轮兵降,我将士抵死拒,倭炮击高升船,并以水雷击之,我两营大部阵亡。

  这一事件的发生,预示着甲午大海战的不可避免。

  【文/孙锡良,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点击可进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