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子午:先稳住化肥和油价吧!读《稳住经济大盘,根本在于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有感

2022-06-01 10:49:2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子午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江宇老师前几天发了篇文章《稳住经济大盘,根本在于发挥社会主义优势》:

  这篇文章提出了几条建言,可谓是振聋发聩:

  一、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补上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投资短板

  二、大规模发展壮大城乡集体经济,让农村成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乐土,再造一个中国经济奇迹

  三、调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旧的城镇化路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

  四、把公益性写在旗帜上,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事业

  五、总之,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是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吸取西方新自由主义措施救市失败的教训。

  前四条是具体的方向建议,第五条上升到制度之争的理论高度。这里就前四条,笔者也来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关于第一条“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江宇老师提到了抗疫是一次“极限压力测试”,发现了很多问题,要“补齐短板”、“搞好新基建”。

  核心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私有经济、过度依赖市场、以及私有经济下的权力异化(腐败)问题。上海此轮的抗疫表现得尤其明显:公共职能被过度地外包给了第三方资本企业(因为权力异化,这里的资质审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都是不合格的),而新中国传统的群众工作能力、基层组织效率已经严重退化,从保供、核酸检测的种种问题看,漏洞多得就像筛子。

  目前的经济形势有目共睹,这里当然有抗疫的影响因素(关键是原本该一个星期完成的“动态清零”被一开始的犹豫、低效硬生生地拉到两三个月,不断地外溢导致全国受到牵连),主要的因素还是贫富分化、底层民众无力消费,进而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个危机在2020年初的病毒大流行开始前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只是因为抗疫被进一步放大。

  前不久很多财经人士将“稳住经济大盘”贯之以“12万亿救市”的说法。对比2008年的“4万亿”,很多人结合两个时期的货币总量(M2)和GDP,对12万亿的力度表示出了信心不足。

  但是,就算再多个12万亿,如果继续单纯地激发资本活力、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吗?关键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只能是财富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大,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化进一步扩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只会加剧,顶多是表面上可以被暂时缓解;而救市的资金大概率又要流入房市、股市、债市,进一步催大泡沫,挤压实体经济。

  从这个层面上讲,江宇老师说的“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对于缓解危机、解燃眉之急显然比“救市”更加重要。

  此外,“稳住经济大盘”很重要的一点是“稳物价”。而物价上涨的根源在于大宗基础物资价格的上涨,这些大宗基础物资基本都控制在国资巨头手中,这个时候,国有经济就应该承担起应付的责任,不能任由市场来调节价格。

  昨天,国内油价迎来第九次上涨,各地92号汽油普遍进入9元时代。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147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1190.7元,国内93号汽油价格是每升6.22元;而目前国内原油价格上涨到110美元左右,按现在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737元……在稳大盘的当下,油价上调是极其不利的,私家车的影响倒是其次,物流运输成本的上涨才是最要命的——商品流通成本的上涨,将导致各种工业消费品以及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终端价格的普遍上涨。

  而国内的化肥价格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几乎翻了一倍,源头也是化肥原材料氮、磷、钾等基础矿产资源的价格上涨。农民种地本来就只是能赚一个辛苦钱,化肥这么涨下去,农民还要不要活?你还能要求农民去亏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在这个问题上,那些供给原材料的大型国资企业是要负责的。

  俄乌战争对石油、矿产、粮食的国际价格催涨是很明显的,但中国毕竟没有站到美西方的立场,外部供应上按理说不应该受到这么大的影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关于第二条“壮大城乡集体经济”和第三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笔者只有一点看法,那就是上海抗疫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说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时候下决心分散、疏解中心城市的功能过度集中问题了。

  关于第四条“把公益性写在旗帜上,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事业”,这一条对于底层民生来讲是最重要的。医疗、教育、养老甚至包括住房,这些在社会主义社会本应是劳动人民基本福利保障的事业,经过这些年的市场化、产业化变迁,已经变成了资本牟利的产业,成了压得劳动人民喘不过气来的一座座大山。

  而这两天民众热议的“毒教材”问题、“核酸检测企业造假”问题,其本质上不正是社会事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吗?

  当然,江宇老师的这几条建议主要还是围绕经济制度本身来讲的,毕竟国有经济不等于公有制经济,关键还在于劳动人民主体性的回归。

  就像“教材”的问题,是搞精英化、产业化(业务分解外包),还是搞大众化(让劳动人民广泛参与到教材编修与监督工作中)、公益化,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

  “保供”同样如此,是充分调动、发挥基层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抗疫自救的主力,还是把物资供应、分配都交给市场、交给“保供企业”,这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

  由此推开去,当国企工人老大哥的身份也变成了雇佣劳动者,“两参一改三结合”早已化作历史尘埃,谁来监督和保障国企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文/子午,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