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刘秀萍:马克思主义学院究竟该怎样发展?

2022-05-06 11:37:47  来源: 微信公众号“清理与超越”   作者:刘秀萍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光明日报》2022年4月15日第2版节录发表,这里刊出的是全文)

  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社会科学司领导介绍了近10年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发展的情况: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发展到1440余家,数量是2012年的14倍;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了7.4万人,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万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一线教师,为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国家的鼎力支持下我们这一领域能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而深受鼓舞。但与此同时,也深深感到,要维持马克思主义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在总体规模、人员配备、办学经费等量的方面持续努力外,更应该推动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质量。

  首先,以崇高的事业追求,培育良好的办院作风。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所以,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构世界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说,这是非常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看到,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状与此相比,差距甚大。有的教师在马院工作仅仅是基于自己职业和“饭碗”的考虑,除了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承担必要的课程讲授任务外,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很少关注世界重大事件和学术发展的前沿,没有更高的追求,也不想谋求更大的发展。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仅仅是基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巡视,不考虑现有基础和条件,仓促扩大规模,甚至把一些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拉入思政课教师队伍。队伍扩大后,由于不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办院机制也不健全,各种关系输送,形成利益勾连,甚至出现了“跑头衔、跑荣誉、跑项目、跑论文”的“四跑”现象,从而把马院的风气带偏了。这些情况的存在虽然并非普遍,但影响极为恶劣,必须彻底杜绝。

  其次,夯实理论根基,大力提升学术水准。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是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深研究分不开的。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均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基础部”的马列教研室、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文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初的功能是在综合性院校中、更多的是在理工科院校中教授“公共课”。这样的历史沿革导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各综合大学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教学的教师相比,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都有着较大的欠缺。可以说,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的架子搭起来了,但理论根基还比较薄弱,学术研究水准不高成为制约马院发展的“瓶颈”。

  这里至少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增强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担负着引领政治导向、弘扬时代主题的责任,但这也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止步于“文件装订”,政策解读较多,文件阐释较多,观点缺乏新意,研究深度不够,甚至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无马”的现象。破解这一症结的有效途径即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进阶的门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反复咀嚼和对基本原理的精深把握,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基础理论武装头脑。还有,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崇尚“宏大叙事”,但大而无当的探讨既无助于学术本身的积累,也谈不上对现实问题有深刻的见解。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坚守对学术研究的敬畏态度,不能采取随意行为,课题选择大而又大,做法则是“大题小做”,不仅辜负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投入,也与其他学科提倡的“小题大做”格格不入。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学问,经典作家是世界思想史、政治史上具有重大开创性贡献的大理论家、大政治家,其思想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中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理论等众多学科领域。如果没有对相关学科历史和体系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在当代,也只有各学科之间相互碰撞和借鉴,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探索到位的介入现实的方式,引领时代进步。

  注目于现实、关切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它并不孜孜以求个体的人生体验与生存价值,更着眼于整个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永远不会“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观照”。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时代,是以理论的方式介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这需要做到:一是诠释时代。即从理论的角度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给予观照、反映、说明和解释,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梳理出线索,在表面平行的结构中看到等级与次序,在茫无头绪的过程中寻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支点。二是审视现实。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关注,不是简单、刻板地描述社会现象与各种关系,它总是以一种反思性的态度直面现实中的不足或缺陷,而在对现实的这种审视与批判中,蕴含着的是它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与构想。三是超越现实。马克思主义是“以超越和反对他们的时代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因为“没有这种理智上和道德上的勇气,是不可能完成它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使命的”。当然,超越时代,超越现实,不是脱离时代,脱离现实,而是从现实出发以理论的方式示范与引导时代。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