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陈先义:莫要没留住乡愁,留下的全是愁

2021-04-26 15:05:47  来源: 淮左徐郎   作者:陈先义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本文作者:陈先义,系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授权本号发布。

  前天我写了篇关于太行山林州特等功臣孙占元故乡因为上边官僚主义决策,造成孩子上学和老人养老出现新问题的文章(点击此处阅读全文《领导同志,请到太行山村来》),本以为这是个例,没有想到全国许多地方的读者大呼,这种现象在他们那儿已经十分普遍,这个问题到了值得领导关注的时候了。下面略引几例:

  北京军休干部、中国希望工程高级顾问陈惠方来信:

  读了《领导同志,请到太行山村来》,笔者感同身受,且有切肤之痛!我为“军中一支笔”的先义兄,大声疾呼地秉笔直书地痛快淋漓地实事求是地一箭中的地一针见血地披露揭示了老少边穷的太行山区偏远乡村教育的痼疾弊病,为撩开了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给太行老区贫困村民和学童带来千忧万愁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伤口而叫好!其实,岂止是太行山区,由点及面,推而广之,占中国版图近二分之一的包含太行山老区在内整个中国革命老区,何尝不是这样!

  我说这文章喊出了我心中的块垒,这是缘于我也有这个经历也有这个见闻有这个感受。19年前,我为创作长篇传记文学《张思德传》,赶赴著名的出了“两德”(朱德和张思德)伟人和英雄的著名革命老区——四川省仪陇县调研采访,几上位于偏远深山的张思德老家六合场乡(现改名为张思德镇)韩家湾村采访,这里原本也有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有几十名生源的完小,可以承纳本村及附近四、五个自然村娃娃上学,我当时就想凭我有一顶所谓“希望工程作家”和“中国希望工程第一任高级顾问”的桂冠,给这个当年张思德曾念过半年书的陈旧破败的小学拉一点赞助,建一所名声赫赫的“张思德希望小学”,几次给“中国希望工程的总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打报告,请求出资建一所“希望小学”,终因这个“教育资源必须集中配置”的“创新教改”,原韩家湾小学被撤消致无疾而终!

  无独有偶,我退休后,同有“希望将军”之称的原河北省军区副政委赵渭忠和有“扶贫状元”之誉的原河北省军区纪委书记白振伍,我们仨老军人一起,在革命老区赞皇县扶贫助学时,帮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贫困村———白鹿村,建起了一座设施俱全的窗明几净的占地面积几百平方的三层楼“白鹿希望小学”,也因那个拍脑袋的“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创新“,而被废置!致使这座“希望小学”人走楼空而希望落空!本来本村的学童和附近放射距离均只有一二里路的附近五六个自然村的学童,也只能舍近求远,眼看着不费劲走几步路就可以在新建的“希望小学”不能去上学,却要到远离本村的所谓“资源集中配置合理”的“大小学“去集中寄读,真是劳民伤财,村民怨气冲天!这个村任满换届退下来的老支书、原北京军区24军退伍军人丁占军,深谙其中的弊病,并瞄准个中的商机,就在这空置的“希望小学”大楼旁不远处,自费创办了一所功能俱全的民营“博宇小学”,办得欣欣向荣,虎虎生气,在去年的全县同年级的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把“创新资源配置”的“理想小学”均比下去了!

  可见,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以领导“业绩”为中心的“创新”,等着他的只能是南辕北辙,乃至折戟沉沙!近20年来,我们仨在赞皇扶贫帮困,虽然杯水车薪,却也是雪中送炭,为贫困老区的助学兴教尽了点绵薄之力,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在农村要把教育搞上去,把教育作为精学准脱贫的事业,扎扎实实落地,就要摒弃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坚拒花花点点的官僚主义,远离处心积虑的“官帽”观念,抛却害人害己的“创新政绩”。

  河南开封某读者来信说:

  四十年前,企业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学校,工人上下班就把孩子接送了多方便,那时两口人能养一群孩子!现在,人在城里住,却在远郊上班,孩子上个小学又不顺路,两口人别说上班,每天光接送孩子就够头大的了,难怪目前有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毛泽东时代领导决策是群众咋方便咋来!现在改革开放了,是咋能赚老百姓的钱咋来!这样,经济虽然好了,但是,人民的幸福感却相对降低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很多领导都学滑了。他们不讲也不敢讲真话,他们无论做事或发表政见都是以“宁可让手下的老百姓痛苦,也要让他们的上司舒服”为前提!这种现象对官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已不容小视。

  山东一读者来信说:

  建设中国新农村 ,三农问题一直被聚焦关注了多年,但在取得新成效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诸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去村空,老人留守,耕地荒种。另外,深山老区,穷乡僻壤,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实际教学脱轨,如果再出现一些政治不成熟的基层领导干部,一拍发热的脑袋做出脱离实际的决策,还美其名曰的称之为改革创新,实则是误国误民。当前,就有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实属农业大国的我们,农村老龄化已开始逐渐走向高峰,仅凭做一做官样文章,装模作样是解决不了农村老人养老实质问题的。

  ……

  类似这样的来信,有很多很多。

  这让我想起了近些年中央领导同志经常说及的一句话,那就是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管怎么改,要留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正如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说的,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一碗小小的牛肉粉,还有村口的那棵老槐树,门前的那口老井,村里的那座老祠堂,这些都是对乡村的怀念,它牵动的是游子的心和对家的思念。但是现在很多地方为了一个政绩,为了贪大喜功的一己私利,打着改革的名义瞎改乱改胡改,村庄没有了,祠堂废弃了,学校撤除了,弄得老百姓很不方便。本来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散居的村野乡下,你非要扒了他的老院落,挤到城镇的楼里去。老百姓自然不愿去,因为他生活需要养鸡,养猪,早上要听鸡鸣狗叫,更主要的因为这是世代留给他们的乡愁,现在你非要让他搬到那些城里人居住的高楼里,要让他远离了乡愁,结果没了乡愁,剩下的就是一个“愁”。

  我想,现在包括太行山里那些留守的老人,他们之所以坚守在山里,就是舍不得那份乡愁。没了乡愁,对这些世代生活在乡间的农家,听不见狗叫驴叫,不见了孩子的欢笑,这岂不等于要他们的命,要他们快死吗?

  官员们为什么这样做,关键一个以官为本的官僚主义在作怪,没有以民为本。不做调查研究,不深入民间了解情况,总想搞点新花样。为什么要搞新花样?因为只有新花样,上边领导才能知道,上边领导知道了,才可能有个向上爬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干部的思维,至于他的措施老百姓喜欢不喜欢、科学不科学,那都无关紧要,因为他的工作的总目标,并不是老百姓,而是让上级高兴满意。至于上级高兴满意的事,是不是都是正确的科学的,只有天知道。

  官僚主义害死人,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最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对他的政府官员们讲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他说:新加坡官员要避免犯中国式的官僚主义。美国及其西方势力要搞垮中国看来很不容易,但是中国自己的官僚主义却可能把自己搞垮。假使有一天中国自己内部出了大问题,必然来自干部的官僚主义。因为只有官僚主义才可能让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政党武功全废。李显龙的这些话对我们听惯了表扬夸奖的中国人,或许听了很不舒服,但仔细想一想,觉得这是苦口良药,我认为这是警世之钟。

  时下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正在盛行,那些打着改革和与世界接轨名义,弄一些稀奇古怪的洋理论的人,正在干混淆视听的事,欺骗百姓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比如现在农村的许多关于城镇化的“大跃进”就值得我们充分警惕。不能光听他们讲一些洋理论、古怪的新名词,要看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在中原,打着城镇化的名义,盖一些老百姓很讨厌的也根本不愿意去住的高楼,已经被老百姓骂为鬼楼、死楼了。证明老百姓根本不需要,也不喜欢。各级领导们,还是要严格按照中央说的,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要留得住乡愁。如果按照有些强改硬改的做法,最后可能乡愁没有了,留下的全是愁。

  写到这儿,著名歌唱家雷佳关于《乡愁》的动听歌唱又十分婉转的飘在耳边: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游子,

  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妈妈,

  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这歌声让人落泪。亲爱的各级领导农村官员们,别为了你的一时政绩,别为了你向上的台阶,剥夺了穷苦农民和游子们的这最后一份关于故乡的情感啊。更不要给我们留下一腔苦和愁啊!
 

  【作者介绍:陈先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审查专家组成员。原籍河南兰考,北师大毕业,曾任后勤学院教员、解放军报文化部主编,2011年退休,现从事重大题材文艺研究。著有《为英雄主义辩护》《走出象牙之塔》《捍卫我们的英雄》《追寻丢失的精神》等十余部,另有报告文学、散文集《横槊东海》《战神之恋》《在统帅部当参谋》《中国军人看世界》等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政府一等奖,全军文学创作一等奖。曾获全军具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一等奖。】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