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郭松民:点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若干雕塑

2019-12-15 15:59:51  来源: 散兵坑观察哨   作者:郭松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1985年建成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国内外参观者达数千万人次,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

  但是,由于纪念馆的设计、建设主要都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是一个文化失败主义情绪甚为浓厚的年代——完成的,所以也不可能不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有些雕塑和布展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略举几例。

  01

  —

  请看下面这尊雕塑和基座上的铭文——

  这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位被日本兽兵强奸的少女形象。

  据统计,在大屠杀期间,南京城发生了大约2万起强奸案!应该为受害者立像,以控诉日军暴行。

  但问题是,铭文却散发着浓厚的封建吃人礼教的气息。

  她被污辱了,怎么“只有死!只有死!可洗去这污浊!!!”?她是受害者,没有任何错误!这不还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一套吗?她应该顽强地活着,复仇,至少要等到看到罪犯被押上绞刑架的那一天!不是吗?

  现实当中,可能确实有被日本兽兵侮辱后自杀的女性,这令我们伤心难过。但现实当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与在纪念馆碑文上作为一种“刚烈”行为来提倡,完全是两个概念。

  02

  —

  “灾难之墙”旁边十字架型的标志碑,上面刻有一排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这是南京大屠杀的六周时间。

  我觉得好奇的是,中国并非基督教文明的国家,标志碑为什么要设计成十字架形状呢?为什么不是中国的传统石碑形状呢?

  30万遇难同胞中,无疑有一部分是基督徒,但更加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遇难同胞并非基督徒,他们可能是信佛教的、信道教的、信伊斯兰教的、恐怕还有无神论者,用十字架来纪念他们,真的是对他们的尊重吗?

  03

  —

  这是“和平女神”像。

  这尊雕塑在展览馆的整个布局中分量极重,可以说是为全部展览做了总结。

  关于纪念馆的是不是应该以“珍爱和平”为主题,我在多篇文章里有过论述,这里不赘,单论雕塑本身。

  首先,“和平女神”这个命名非常奇怪,因为在中国的神祗系统里,无论是古老的神话传说,还是道教、以及从印度传入又完成了中国化的佛教,都不存在这位女神。

  在《圣经》、《古兰经》中,也没有关于“和平女神”的记载或叙述。

  事实上,“和平女神”为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神祗,名叫厄瑞涅Eirene,拉丁文为Irene。

  关于她的所有档案,都不能证明她是华夏女儿,也不能证明她关心过中国的和平。

  所以,她站在这里,是陌生的、奇怪的、格格不入的,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礼节来对待她。

  建立和平女神雕塑的灵感,很可能来自于1924年在上海外滩落成的“胜利女神像”(又名“欧战纪念碑”)。

  这是租界当局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战的死难者而修建的,二战期间被急于搜集金属的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外滩的胜利女神像为青铜材质,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身旁放着铜做的盔胄盾甲等武器。

  纪念馆的“和平女神”则为左手抱举一男童,酷似基督教绘画中圣母抱举圣子的形象。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力遍及全球,完全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我并不反对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找灵感,甚至有所借鉴,但借鉴之前,一定要将其吃透,不能食洋不化。

  用毛主席的话说,叫“洋为中用”!

  比如,纪念馆的“和平女神”,右手释放和平鸽,是祈愿和平的形象,但面对侵略者的屠刀,祈愿有用吗?

  南京大屠杀中30万遇难同胞的生命和鲜血,还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清醒、聪明一点吗?

  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屠杀的停止,不是祈愿的结果,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这是最基本的历史结论。

  所以,如果这个高高的基座上,站立的是手握钢枪,保卫和平的中国人民的形象,或者艺术化地塑造一位手持宝剑,招呼中华儿女驱逐侵略者,保卫和平的母亲(祖国)形象,不是更能升华刚刚参观完纪念馆,心情沉郁的观众情绪吗?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