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安生:比较优势理论、外循环与内循环

2019-08-30 01:40:57  来源: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作者:安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有人问,阿根廷政府与当年的韩国政府,如何能避免被代表美国金融资本利益的IMF控制,被国际金融资本渗透、收割?

  答,只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就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期间,只要是开放经济体,除非控制国际货币发行权,否则就难免被控制国际货币发行权的国际金融资本收割。

  被收割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开放经济体、不具备国际货币发行权。

  不想被收割,只要不具备这几个条件即可:

  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变外循环为内循环;夺取国际货币发行权。

  放弃资本主义制度,那会动摇阿根廷、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本。大资产阶级直接造反。对阿根廷、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来说,谁敢这么搞,下场一定比朴槿惠还惨。

  价值符合由国家暴力背书,夺取国际货币发行权,需要让本国的军事力量投射到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控制石油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控制全球大多数战略要地,明确地说,就是歼灭美军取而代之。对阿根廷和韩国来说,基本是痴人说梦。

  这两条都不可行。那么变经济外循环为内循环呢?

  首先,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经济震荡,导致本国经济规模下降,工资下降,关键进口商品紧缺,相关商品价格上涨。

  李嘉图有一个比较优势理论: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可以以相对更高的价格销售本国相对善于制造的产品,以相对更低的价格购买本国相对不善于制造的产品。(大意如此)

  甲乙两国,甲国是工业国,乙国是农业国。甲国向乙国出口机械,乙国向甲国出口粮食。

  对甲国来说,生产机械相对生产粮食的难度较低。对乙国来说,生产机械相对生产粮食的难度极高。

  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的话,乙国与其自己制造机械,不如出口粮食进口机械,甲国与其既生产粮食又生产机械,不如进口粮食集中资源生产机械。

  这就是经济外循环的好处。

  外循环改为内循环,就是比较优势理论描述的过程的逆过程,产生的效应自然是逆效应。

  只考虑短期利益的话,乙国一旦不再和甲国合作,自己生产机械,必然导致国内粮食滞销、价格下跌,机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乙国经济在短期内将遭受双重打击:一是原先的出口品价格下跌,出口企业大规模倒闭,工人失业。二是原先的进口货价格上涨,如果乙国的产业链不够完整的话,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商品甚至会断档、缺货。(朝鲜就面临这个问题,由于美国的经济封锁,本国人口数量有限、资源有限,产业链不完整,经济被迫内循环,循环得极度困难。)

  大批产品没有销路,大量的生产生活活动没有必要的原料、设备等必需品。生产规模必然大幅跌落。

  一面是产品滞销,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面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推动所有直接,间接相关商品物价上涨。

  这样的经济震荡必然导致政治动荡。

  对阿根廷、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任何政客都缺少足够的权威,主动、强行推动可能在短期带来震荡,但是有长远利益的经济政策。

  其次,由于工人工资无法覆盖要求他们购买的商品,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先天缺陷,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需要不断向往输出商品、资本的制度。

  一旦经济改为内循环,大量产品无法出口,有效需求迅速下降,必然导致产品滞销、失业增加,诱发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总是通过向外输出商品和资本的方式缓解内部矛盾。为了争夺产品倾销地、廉价原材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地,各国不惜发动战争——不是外战就是内战,外战有胜利的希望,内战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垮台。(19世纪末,英国大资本家塞西尔罗德斯说过:“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避免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领土,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我常常说,……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由外循环改为内循环,是向往输出商品和资本缓解矛盾的逆过程,必然加剧内部固有矛盾,使酝酿的经济危机爆发出来。

  经济由外循环改为内循环,经济不崩溃的前提,是本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阿根廷也好,韩国也好,显然都不会主动采取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原因前文已经提到,不再赘言。

  事实上,如果阿根廷和韩国愿意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话,即使不是内循环,也不会遭遇周期性经济危机,国际金融资本即使想收割,也没有机会。

  再次,经济由外循环改为内循环,并不都是负面效应。

  甲国生产机械,乙国生产粮食。随着两国经济融合,乙国大量进口机械,甲国机械工业不断发展,乙国机械工业停滞、消亡,两国机械生产技术的差距将不断扩大。最终,乙国将失去生产与甲国类似的机械的能力。

  甲国能生产机械也能生产粮食,乙国只能生产粮食。最终,甲国必然掌握两国贸易的主导权和定价权。

  平时,甲国可以抬高机械价格,压低粮食价格,获得剪刀差的利润。关键时刻,甲国可以切断乙国不能生产的产品的供应,让乙国企业因为缺少关键设备或零部件无法继续生产——比如切断拖拉机和化肥设备的供应,让乙国农业陷入危机。

  这时,如果乙国就范,将沦为甲国的经济殖民地,任由甲国支配。如果乙国不就范,必然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

  甲国切断关键商品的供应,不论乙国愿意不愿意,乙国经济都将被迫从外循环改为内循环。

  一方面,发达国家,往往采用经济制裁的方式打击相对落后的国家,屡试不爽。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如果想取而代之,必然遭受经济打击,必须要做好经济内循环的准备。

  乙国想反超甲国,摆脱甲国剪刀差剥削和经济控制,必须拥有自己制造和甲国类似,甚至更好的机械的能力。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乙国的机械设备必然相对落后,性价比低,乙国超越甲国的机械制造水平是很困难的。乙国必须为本国的机械制造工业保留相对的市场,或者说,乙国经济不能毫无保留地外循环。

  阿根廷、韩国这样的国家,受人口、领土面积和资源的限制,显然没有能力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可能取代美国,所以,经济内循环的长远利益,对这两个国家并不存在。

  又次,经济外循环改为内循环,必然导致经济重心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必然触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随着经济外循环程度不断加深,经济重心必然向水运便宜的沿海大城市周边转移。沿海城市周边土地价格飙升,内陆土地价格下降。这个过程,为沿海大城市周边的土地所有者创造了巨额的利润,诞生了一批土地富豪。这些人掌握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有能力影响政府决策。

  印象之中,曾经有一个说法,英国伦敦及周边地区的地租收入,超过英国其他领土地租收入的总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首尔周边,估计也存着类似情况。

  经济外循环改为经济内循环,是这个过程的逆过程,是地租分配的重新洗牌的过程,必然触动沿海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沿海地主阶级如果不能投机内陆土地的话,必然全力阻止这个过程。

  综上,对阿根廷、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外循环改为内循环,必然导致经济震荡,诱发经济危机,无法带来长远的利益,遭到大地主阶级的全力阻挠。

  这就是这些国家为什么宁可周期性遭受经济危机并被国际金融资本收割的原因。

  相反,对后发国家来说,则必须经历内循环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些国家不像当年的美国拥有西部那样,拥有大面积有利于开发,又没有开发的内陆的话,这些国家必须也只能采取社会主义制度。否则,由于无法对外输出产品和资本,必然陷入经济危机之中,面临不是内战就是外战的两难选择。这就是为什么苏联可以使用相对和平的手段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而德国、日本等国必须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