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张文木:中印之争,乃制度之争(一)

2018-07-21 15:13:03  来源: 观风闻   作者:张文木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500

  1.1938年11月1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倭人气量短窄,事尚彻底,非死即生,决无对弱者中途妥协与让步之理。”萌生于明治时代的争强政策,使日本经历了从明治前期的“大和”到昭和后期的大“核”的生死变化,更可怕的是,这种变化迄今也未结束。2006年9月20日,日本政府的评估文件称,日本若试制小型核弹头,将需三到五年。历史将表明,21世纪在日本制造核灾难并为此再次付出代价的将是日本人。

500

  2. 朝鲜战争中,美国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越过其国力极限,因而败得既没面子也没里子。而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将手伸出了其国力不可承受的空间极限,但这一失误很快以时间上的收缩得到矫正,尽管失了面子却保住了里子。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赫鲁晓夫在越南问题上就慎重了许多;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赢得面子的美国,却很快挥师越南,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500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士兵

  3. 在1962年中印之战中,毛泽东恰当地把握了国力伸缩的时间和空间:我方长距高寒的空间劣势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大张大合的时间优势而弥补,等到争执于古巴的苏、美和国会争吵不休的印度三家醒过神来,毛泽东已全胜收兵。一仗下来,既赢了面子——中国人打出了威风和气势,也赢了里子——中国人在西南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定。

500

  4. 1962年在北方苏联、东南蒋介石、西南印度的三面压力中,毛泽东虚修东南“栈道”——布兵东南,多多益善,实度西南“陈仓”——出手西南,迅猛如雷且攻其不备。结果是高调轻拳从西南打开四面僵局,其手法似是“四渡赤水”的重演。

500

  四渡赤水

  5. 与同期的美苏领袖比,毛泽东稳蹲“马步”,善亮短剑,剑锋所向,攻其不备。即使长期出境作战,也兵不出周边,而不是像杜鲁门和赫鲁晓夫那样劳师征远。这使战争在时间上的长期劣势得到战场空间的近位优势弥补。这些军事艺术终使新中国冲出先是美国后是苏联的围追堵截,其过程似是“四渡赤水”的重演。

500

  6. 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十三亿人,其中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人可以移居国外,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都必须与自己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学者的学术活动只有与中国及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不朽的生命力。

500

  7. 制定国家战略,难不在确立目标,而在确立国力边界,即国力扩张的极限和不能后退的底线。

500

  8. 哪里有两极分化,哪里就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哪里有穷人,哪里就有列宁和毛泽东。

500

  9. 国家崛起于贫寒,沉沦于脂粉。

500

  10. 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民主的。近世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是一对孪生子,而催生这对孪生子的正是近世不能分割的民族民主革命。因此,今天那些要批判所谓“极端民族主义”的人,他拿出来的可能就是“极端民主主义”的内容。

50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