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汪晖教授谈20世纪青年与1968

2018-06-01 14:24:26  来源: 土逗公社   作者:汪晖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20世纪社会运动是一个直接投入行动的、现实的运动,另外,它也是多重的阶层和阶级参与的运动。

  

  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的涌动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他们的身上洋溢着青春的哲学,那是再造革命和变革主体的哲学,是创造青春力量的哲学,它召唤出新一代人的自我意识,推动跟他们命运密切相关的变革的发生。那么,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可以向那一批革命新青年学习些什么?为此,土逗采访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汪晖,他在访谈中谈及了20世纪中国青年的位置与1968,其中关于1968的讨论因为“你懂的”而删节。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访谈全文。

  作者 |  汪晖

  编辑 | xd

  美编 | 黄山

  微信编辑 | 侯丽

\

打不开?点这里>>>

  土逗:汪老师,您不久前写过《世纪的诞生-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我对里面“世纪的意识”特别感兴趣,所以想问一下您,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有没有一个青年的意识或者说属于青年的位置?

  所谓世纪的意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时候,代表的是对新时代的感知。当时对于历史和文明的看法,包含了旧和新的不同概念。旧的时间概念和意识、过去的叙述都已经无法掌握新的变迁了,这个时候需要新的时间概念。世纪的意识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20世纪显然是存在青年的位置和青年的意识的。我们都知道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面关于少年的描述。要让一个旧的中国、旧的文明重新焕发青春,青年在里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梁启超

  关于青年,我觉得可以分两面来说。一方面,我们期待新一代人接受的是新的教育,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价值观,他们身上没有旧的东西所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这个“青年”不是生物学意义上一个具体的成长期,而是一种青春永驻的状态,老的文明也可以通过革新,再创造新的文明。

  从晚清到“五四”,青年都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从国民革命到辛亥革命再到共产主义革命,都有大量的青年人前赴后继。当然其中还有像陈独秀这样的“老青年”,因为他年纪不小了,但是他的状态也是常新的。

  土逗:其实青年这个概念,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逐渐地成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您刚才也说到,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青年,总是跟一个革命的位置、革命的主体、革命的动力相关。那么您觉得,从五四到今天,青年的位置有偏移和改变吗?促使青年成为一个革命主体的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迁?

  变迁当然是非常大,不过到底怎么去概括变迁,我也没有想好。20世纪前半期,从《少年中国说》,到李大钊的《青春》,再到《新青年》和《新潮》,产生了一套关于青年的文化论述和政治论述,这些论述奠定了当时的文化政治。

  以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为例,《新青年》最早叫《青年杂志》,早期受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后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青年杂志》诞生在1915年,正是袁世凯复辟的时候,共和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在这样的状况下,整个社会都很关心政治问题。

  

  《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封面

  但是《新青年》的态度非常特别,它开始就说我们不讨论政治,我们讨论的是文化问题。为什么叫新文化运动?我记得当时有一些读者,都曾经给跟陈独秀他们写信,说现在迫切的问题都是政治问题,为什么你们不讨论政治,却要讨论文化?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这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选择。对于《新青年》来说,什么是文化问题呢?青年问题、语言问题,还有文学问题,尊孔的问题,以后发展到劳工、劳动和资本的问题,还涉及到一些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换句话说,它用这些问题替换了通常说的政治。

  陈独秀当时说得很清楚,我们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非常关心政治。但为什么不去直接讨论政治?因为当时的政治问题也就两个主要方面:政党政治和军阀政治。辛亥革命后,议会斗争乱七八糟,政党政治没有可能了。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军阀的政治,还是政党的政治,都属于19世纪的旧政治,不是真正的新政治。他们意识到,伴随着20世纪的到来,政治在发生变化。如果你总是追踪旧的政治模式,就会永远陷入旧的逻辑,这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提出青年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出完全不同的政治。

  所以,无论新文化运动在今天有多大的争议,都无法否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这场文化运动奠定了20世纪真正的政治基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今天讲的劳工问题,性别问题,青年问题,文学和文化的问题,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问题,都具有跟19世纪或之前的时代完全不同的政治内涵。之后的社会运动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出现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以旧的政治概念的名义被提出来,但是通过这场运动却具有了一种政治的意义。从那以后,文化运动或者文化范畴本身变成了创造和形成新的政治的一种方式。

  

  李大钊

  这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讨论、文化辩论和文化运动里面,一代人变成了新的人。这一代人是通过这样的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准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的参与者并不都是青年。李大钊写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做《青春》,青春不是以你是老人还是青年作为判断根据的,青春是你展示出你的能量和创造力的生命过程。一个国家也许有几千年的文明,但依然可以是一个青春的国家,青春的文明。一个人可能很年轻,但其实是一个精神上的老人,因为他失去了旺盛的创造力,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勇气。所以青年或者青春在这个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哲学式的概念,而不只是描述性的概念。

  总的来说,关于20世纪的青年和青年运动的位置,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的涌动确实是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在涌动过程中,青年不再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是包含了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

  土逗:在现今社会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叫“叹老族”,他们对青春的意识就只剩下“年龄”。有些同学对年龄特别焦虑,一上大学就开始相亲。他们觉得青春的保鲜期就那么几年,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真的需要汪老师所谓的“青春的哲学”,来让当下一些青年不去恐惧年龄的流逝。

  所谓青春的哲学,在我看来也是再造革命和变革主体的哲学,是创造青春力量的哲学,它召唤出新一代人的自我意识,推动跟他们命运密切相关的变革的发生。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之所以缺少这种能量,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导致的。

  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青春的能量其实就是让自己摆脱控制。比如说,你刚才讲一个女孩多少岁就已经在发愁,这其实就是用市场的逻辑去看待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商品,衡量能不能卖出去。在今天,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到商品的逻辑里面去了,陷入到就业的问题、住房的问题和婚姻的问题里面。所以青春的能量就意味着突破这种旧轨道,打破这种逻辑,从而创造出另一种生命状态。

  衡量青春的主要的尺度,不在于到底你有多大年纪,而在于你是否具有这种能量,或者至少有愿望和冲动去突破被控制的状态。

  土逗:我们谈了这么多20世纪的青年的问题,那么汪老师有什么寄语要送给21世纪的青年,以及土逗的读者们么?

  我是老青年了,怎么跟21世纪的青年说话,对我来说是个挑战。20世纪青年扮演了前所未有的角色,以至于当时讲中国和亚洲,都是青年的中国和青年的亚洲。但是今天整个社会开始重新体制化,给青年的空间很小了。21世纪有人认真地提出过21世纪青年位置问题吗?似乎没有,我们讲中国的位置,亚洲的位置,没有什么人讲青年的位置。为什么青春的哲学在今天似乎不怎么提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是七七级的,在我的同学中我算年轻的,后来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是老青年了。我曾经想过,我的经验跟新一代人的经验的差别是什么?我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长大的一代,而不是在商品关系占主导的社会长大的一代。20世纪中国创造了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生活经验。我们曾经有过一种不同的选择——尽管它有问题,也不完美,而你们年轻一代是没有体会过的。由于没有这种经验,因此年轻一代面临的挑战更大,也更难去寻找突破。但我们这一代人也很容易陷入一种怀旧式的想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点批判性,但是没有真正的创造力。我希望能避免这种怀旧思想。

  20世纪社会运动是一个直接投入行动的、现实的运动,另外,它也是多重的阶层和阶级参与的运动。如果身份过于单一,就是危险的、不太有前景的运动,真正的运动不依据于你的身份,而是依据你打破身份的能力。所以我说20世纪很重要的时代主题就包括背叛和忠诚。忠诚的是你的理念和信仰,而不是你的身份。如果周恩来、毛泽东、鲁迅都忠诚于他们的家庭和家族,那就谈不上任何革命。像彭湃等青年运动领袖,全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份。他们能够背叛自己的身份,投入到运动里面去,才产生真正的政治。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