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刘仰:冒险与勇敢

2017-12-21 10:52:22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刘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上个月,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26岁的吴某某在攀爬一座200多米的高楼时不慎从楼顶坠落死亡。他在此前有不少冒险挑战,上传到网上的爬楼视频有300多个,其中200多个是直播。

  这类因冒险而丧生的新闻并不少见。今年5月,世界速攀登山第一人,瑞士登山家乌里·斯特克在喜马拉雅登山时不幸滑落坠亡。全世界没有被攀登的高山所剩无几,斯特克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总是大大打破前人的登山速度记录,包括他自己的记录。而且,他还专挑最危险的极端登山线路,而且,他还不带任何防护。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2004年,有人在上海金茂大厦组织了“国际低空跳伞表演”,几十名国内外低空跳伞高手参加了表演。但在试跳时,有1400次低空跳伞经历的澳大利亚运动员辛普森发生了意外,虽然没有当场死亡,但是,经抢救后回到澳大利亚,辛普森还是因头部伤势严重而不治身亡。

  徒手攀援、登山、潜水、低空跳伞、高空飞跃等等,当今世界有很多流行的冒险运动,这些冒险运动大都起源于西方,渐渐传入中国。有人说这些极限运动体现了西方人具有冒险精神。我觉得,这个说法未必准确。冒险精神哪里都有,并不是西方人特有。例如,当今世界另一大流行冒险项目——蹦极,它的起源是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原住民的“成人礼”。

  中国也不乏有冒险精神的人物,例如,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1985年在金沙江段触礁遇难,单人徒步行走4万多公里的余纯顺1996年在罗布泊遇难。前不久上映的电影《七十七天》,讲述的是无后援徒步(骑行)东西横穿羌塘无人区的故事。电影人物有原型,但单身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的中国人不止一个,其中就有人遇难而没有完成。

  因冒险运动而经常导致伤残、遇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说过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正是因为生命的宝贵,因此,当有人用生命去冒险,的确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敬佩。但问题是,什么事情值得人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战场上的英雄,为理想牺牲的烈士,冒着地震、火灾、水灾的危险而奋不顾身的勇士,为探索未知世界而使自己身体受损的居里夫人,甚至中国古代传说中尝百草而死的神农等等,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们,是因为很多活着的人所享受的某项成果,是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因此,这一类冒险被称为勇敢。

  勇敢与冒险虽然在形式上类似,都是用生命挑战危险,但从本质上说,勇敢是为了对他人或群体或全人类有益而舍身犯险。西方历史上有以死亡为游戏的传统,例如古罗马斗兽场中厮杀,那是看客们围观死亡的残酷娱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类似的现象改头换面后依然存在,例如保护措施很简陋的拳击比赛等。飞檐走壁的“跑酷”就是因为一部法国电影而风靡世界。再如电影行业里的替身演员,也是靠冒各种危险而赚钱的职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演变为娱乐的冒险运动,一般都有专业训练为基础,还要有相当可靠的保护措施,例如现代蹦极娱乐的安全性与瓦努阿图岛民的简陋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社会并不缺乏冒险精神。远的有张骞、班超那样的探险者,近的有人民军队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解放战争时期,昨天刚刚投降的国民党士兵,今天调转枪口就成为勇敢的战士。这个现象说明中国人更愿意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赴汤蹈火,而不愿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去冒险。

  然而,独生子女时代的家长更容易娇宠孩子,使人对未来中国人冒险精神的缺乏感到担忧。从这个角度说,挑战个人极限的冒险运动对于培养真正的勇敢是有益处的。但我们还是要强调,生命可贵,安全第一。我们不提倡不顾安全的玩命。

  (本文刊于《环球时报》,刊发时因版面字数控制有删节。)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