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郭松民:让中国再次伟大!

2017-12-12 11:21:56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郭松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暴雪将至>:国企工人阶级的湮灭》一文发出后,有许多下岗工人给我留言,这里略举两例——

  

  

  

  

  这样的留言,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深信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的。

  类似的留言还有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这意味着,发生于上个世纪末叶的下岗运动,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的影响可谓创深痛巨,伤口远未愈合。而关于这一灾难的起因、后果、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至今甚至尚未起步。

  知识精英们对这一事件的兴趣,远低于规模小得多的“反右运动”。他们甚至已经急于忘掉这件事情了。

  下岗运动成了房间里隐然存在的庞大怪物,人人都知道它存在,但没有人敢道破它存在。

  究竟应该如何定性改制下岗?一言以蔽之曰,本质是剥夺了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由于失去了生产资料,工人也就不再具有主人的身份,以主人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待遇也都不复存在,复归为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什么是生产资料?简言之就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必须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通俗的说就是可以被用来创造财富的财富,如土地、矿山、厂房、机器等等。

  新中国前三十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有两种,一是全民所有制,二是集体所有制。

  当时的“国营企业”(意为企业归全民所有,国家只是经营者,八十年代之后,在主流经济学家的鼓噪下,悄然改成了“国有企业”,一字之差,经营者变成了所有者,或拍卖或送人,也就没全民什么事了。)就是全民所有——

  企业的生产资料是全民的,企业创造的价值、财富也是属于全民的。

  全民所有的含义,就是人人有份。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随意到企业里去拿走“属于我那一份”,那样的话就意味着放弃公有制,改行私有制了。

  

  新中国前三十年,全民所有制、公有制的含义,体现为全体人民都可以凭借身份——生产资料主人的身份——享受相应的权利和待遇,比如工作的权利、休息的权利、获得免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甚至疗养的权利(但工资主要是按劳分配)等等。

  这些权利或待遇,从本质上说,不是通过“劳动挣来的”,而是“身份”带来的。

  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攻击公有制是“所有者虚置”,完全是无的放矢。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个人就可以什么也不做,凭借“身份”坐吃山空呢?当然也不是。

  在公有制条件下,每个人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两个身份高度统一,权利和义务也高度统一。

  如果一个人有劳动能力而故意不劳动,则意味着要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会被社会视为不道德。

  所以,“爱劳动”一定是公有制社会的道德底线。

  “凭借身份享受待遇”既然是全体人民的权利,那当然也应该包括农民,这也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一度出现“穷过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象的思想动因之一。

  但一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毛泽东主席很快发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把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提升到全民所有制水平,让每个农民都享受和城市工人相同的生活水平,国家财力不允许,反而会在农村造成“一平二调”、“共产风”,伤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于是迅速制止了这种做法。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最终确定农村保留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庶几相当于回归到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初级社”。

  但毛主席预留了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步,逐步提高农村的所有制水平,把农民也纳入国家体制,最终消除城乡差别的通道,这是真正伟大的“顶层设计”。

  当时有一首歌唱道“社会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歌颂并希冀着的就是这种美好前景。

  

  如前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凭借身份享受待遇”在全体人民的各个阶级、阶层中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但在“国企工人阶级”身上却表现的特别集中。

  由于“身份”为国企工人阶级提供了诸多保障,这就使他们必须成为通过改制下岗运动“转换身份”的对象。

  说是“转换身份”,其实就是取消身份。

  “买断工龄”之后,他们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身份不复存在,自然也就不能继续凭借这种身份去享受相应的待遇和权利,而没有这些待遇和权利的保障,他们也就只能到劳动力市场上去“自由”的出卖劳动力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跳船论”的比喻是准确的,工人跳了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为了生存,则无论怎样苛刻的条件都必须接受,于是工资水平大大降低了,“投资环境”因此大幅度改善了,私有企业、外资企业就在这个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了。

  更妙的是,主人跳了船,“船”——国有企业——就真的成了“无主之物”,大家也就可以随意分而食之,或者被“界定”给私人,或者被“管理层收购”,基本做法是:

  1、先把企业搞垮(至少账面上资不抵债);

  2、然后定一个极低的价格,并规定管理层有购买优先权;

  3、把企业的资产(如厂区土地)抵押给银行获得一笔贷款;

  4、用这笔贷款把企业“买”下来,改制完成;

  5、由于老职工都已经被“剥离”,不良资产都被甩给了国家,企业迅速恢复盈利,媒体大肆宣传“改制成功”,“改制”救活了企业;

  6、结局:原管理层一分钱不花成为新资本家,原国企工人沦为雇佣劳动者、靠低保为生者、小商贩、小手工业者等等,甚至男为盗,女为娼……

  

  令人扼腕的是,新中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基础是工农联盟。即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政策从集体农业那里提取剩余进行工业化,工业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再反过来支持集体农业实现机械化、现代化。

  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工人阶级的瓦解恰恰是工农分裂的结果——亿万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以极为迅猛的态势陷“工资太高”的国企工人于四面合围之中,几乎不能进行有效反抗。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历史对工人阶级在1980年代没有支持人民公社对抗分田单干的无情报复。

  

 

  

  毛泽东时代,全民所有制,“凭借身份享受待遇”在政治上的最重要后果,是中华民族凝聚成了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命运共同体国家”。

  毛泽东时代高扬的爱国主义,正是建立在这种“命运共同体”的坚固基础之上的。

  随着全民所有制的消失,所有人都不再能“凭借身份享受待遇”,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都只剩下简单的交换关系,这导致了共同体的瓦解,也导致了认同的瓦解,形成了类似晚明的“恶性Capitalism”。

  这非常危险,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的历史叙述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事实上,在“站起来”的阶段,中国已经很强,如前所述,这种强就是全国人民围绕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高度团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迈和自信就来自这种团结。

  今后中国要“强起来”,最重要的还不是技术和一两件新式武器(当然技术和武器也非常重要,这毋庸赘言),而是要把中国再次建成“命运共同体国家”,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全国人民的团结。

  中国建成了命运共同体,则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也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