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郭松民|少年溥仪紫禁城大发现:皇帝需要尾巴

2017-05-17 19:07:3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郭松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皇帝需要尾巴——这是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居住在紫禁城时的一大发现。

  溥仪说的“尾巴”,当然不是真的尾巴,也不是指他自己脑后的辫子。作为前清的逊帝,溥仪原来是一直拖着条辫子的,后来他听到自己的英国老师庄士敦讥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才顿觉男人留辫子,实在奇丑无比,立即把它剪掉了——这一举动开了紫禁城的风气之先,城内原来还保留着的一千多条辫子,一夜之间就全没影了,充任伴读的“御弟”溥杰、“御侄”毓崇等,也都借口“奉旨”剪去了辫子。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反对剪辫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

  “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溥仪所说的“尾巴”,指的是日夜跟在他身后的太监等随侍人员。溥仪写道:

  “据说曾有一位青年,读《红楼梦》时大为惊奇,他不明白为什么在贾母、王凤姐这样人身后和周围总有那么一大群人,即使他们从这间屋走到隔壁那间屋去,也会有一窝蜂似的人跟在后面,好像一条尾巴似的。其实《红楼梦》里的尾巴比宫里的尾巴小多了。”

  那么,“宫里的尾巴”大到什么程度呢?以溥仪到宫中的御花园游玩为例: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人们早早回避,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蕾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

  虽然组成尾巴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用,但尾巴和皇帝却是如影随形,无时不在的。溥仪说,除了他骑自行车玩耍的时候,尾巴因为无法跟随,只好暂时免掉外,任何其他的日常活动,仍然一定要有尾巴跟随:

  “假如那时身后没有那个尾巴,便会觉得不自然。我从前听人家讲明朝崇祯皇帝的故事,听到最后,说崇祯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我就觉着特别不是滋味。”

  可见在当时的溥仪看来,“尾巴”已经成了皇帝形象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凡皇帝则必有尾巴,无尾巴则不成其为皇帝。

  1931年918事变之后,溥仪为自己的复辟梦所误,做了“满州国”的“皇帝”,成了中国的头号汉奸,所幸的是,他后来在战犯管理所被改造成了共和国的新公民,不再想做皇帝了。但被他丢下的皇帝梦,却并没有自动地滚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是被有些人当宝贝一样捡了起来。

  这证据便是许多官员,就像当年的溥仪似的,也很喜欢自己后面有一条尾巴,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似乎尾巴越大,就越有官派。他们显然是以有尾巴为荣的。但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尾巴越大越威风,已经是一种过时的封建观念,会被公众视为一种浪费、虚荣和浮夸。今天的公务员,除了工作和安全保卫必须之外,越是轻车简从、越是平民化,才越能获得公众的尊敬。

  到了民国时代,脑后还拖着一条辫子的人,说明他们的审美观,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变迁,实际上已经“奇丑无比”,但还浑然不觉;到了21世纪,官员还喜欢有炫耀自己的尾巴,这暴露了他们思想的脑后上还拖着一条辫子——皇帝的辫子。这是真正难看的“猪尾巴”,我看还是应该尽快剪掉才是!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