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孙锡良:聚焦“两会”——做实8个“扶贫精准点”

2017-03-04 09:15:2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孙锡良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做实8个“扶贫精准点”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本意肯定是好的,实际上也确实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扶贫作用。然而,扶贫的总目标能否达到,是否能够做到真的精准,还有相当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必须搞清楚一个字:

  我们经常讲要与国际接轨,定贫与脱贫,套用国际标准,争议应该不算大。

  根据世界银行对贫困线的定义,如果一个人每天的收入或生活费低于维持基本所需的最低标准,将被定义为穷人,这个最低标准就是所谓的“贫困线”。

  按照2017年2月2日最新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来算,1.90美元可换算为13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每天的生活费低于这个数就属于绝对贫困,就应该扶助。

  当前,“精准扶贫”存在三个明显问题:

  一是贫困人口定性。如果按7000万算,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左右。部乡乡村,统计贫户大概就按照这个比例向上交名单,然后照此发补贴。行么?据民政部统计,中国光农村领取低保的人数已经达到4560万人,城市低保人数约为2300万人。没有领取到低保的群体中是否还有赤贫者?领低保者是否有冒领者?搞不好中国实际贫困人口没有那么多。据多地朋友反映和本人了解得知,不少年收入超五万甚至十万以上的家庭也被纳入到扶贫对象中,每月领取困难补助,“精准扶贫”并不精准。

  二是扶贫方式。实际操作中,全国各地的农村脱贫均流行“货币扶贫”和“硬件扶贫”,比如说,直接给列入扶贫对象的家庭每月发点生活费,直接给贫困家庭改造乡村住房,直接给贫困家庭送家用电器,等等。这些动作都不能称为扶贫,只能称之为救助,救助是临时性行为,并不能真正让贫困户根本性脱贫。

  三是扶贫项目实用性。据说有很多项目只注重建,而不注重实效,钱花了,除了能供参观,什么产品都看不到,效益就更不用谈,群众都称它们为“考察项目”,也即专供上面领导下来考察之用,无实际扶贫功用。

  针对政府在施行“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本人想提出以下意见:

  1、“精准扶贫”的重心应该是“定点扶贫”,而不是“普遍扶贫”。本来该精准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全国性农村全面铺开,本来有限的资金,大范围撒下去,见效甚微。个人建议,五年之内,中央政府须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放到中西部绝对贫困地区,人均GDP前十位的省市不要投放扶贫资金(这部分省市的少数贫困地区由省市自筹资金解决扶贫),率先用资金和项目把相对落后省份的赤贫地区拉回到正常发展轨道。把扶贫资金往全国范围内投放是政策不精准的表现。

  2、对交通不便地区散居贫困群众的“精准扶贫”应一律按“迁居城镇”的方案执行。中央在推行,但执行力度仍不够,有些山区的散居人口,“货币扶贫”永远无法让他们脱贫,你补了一点钱,只能补上通货膨胀的物价缺口,脱不了贫。项目扶贫也很难实施,人太少,成本高,做不好项目,只有集体迁居才是最有效途径。考虑到散居人口的技能缺陷,对迁居以后的贫困家庭国家应该再给予三到五年的过渡扶贫缓冲期,让这部分人逐步具备打工谋生的能力,再自力艰生。

  然而,这里面也要尽快纠正一些错误做法,某些地方把本来不贫困的散居农民都强行聚居,做成“样榜扶贫点”,这是典型的政策不精准行为,应该避免。

  3、“精准扶贫”中的“项目扶贫”一定要采取“企业挂帅”的方式。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农业企业,只有企业愿意投入真实产能才会有创收和就业,不能由政府空想一个扶贫项目。企业愿意投入,有了稳定产能和稳定就业以后,政府可以按之前承诺的扶贫项目给落地企业足额补贴,甚至可以给予一定时期的税收优惠。更灵活一点的引资办法是先提供无息信贷,项目投产后,用扶贫资金冲抵。如果成型、成熟的企业都不敢去某贫困地区投资办项目,你用“精准扶贫”的那点资金建起来的项目能取得成功?扶贫项目必须是能见效益的项目,否则就是浪费钱财搞形式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

  4、对非典型贫困地区的部分贫困对象必须采取“限域扶贫”。目前,国家“精准扶贫”的资金基本上是全国撒芝麻,对非典型贫困地区甚至是发达地区也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造成许多生活富足的家庭也在领取扶贫资金。本人认为,对全国绝大部分县市都应采取“限域扶贫”,即只对孤、弱、病、残四类人口进行扶贫,避免“扶贫资金”变成“养懒资金”,也防止扶贫过程中出现腐败行为。

  5、“精准扶贫”绝对不能忽略城市中的贫困市民。农村贫困,还有一亩三分地,城市里的贫,有时是绝望的贫,其境遇甚至比很多农村贫困人口还要悲惨很多,他们没有糊口的依靠。市民中也有因病残致贫的,有因下岗无法再就业致贫的,有因失独致贫的,等等。赤贫的市民是没有农村可回的,也没有田地可种,出门就要钱,张嘴就要钱,不能忘记他们。

  6、必须把“精准扶贫”与“城镇化战略”充分协调好。中央一方面在全力推动城镇化战略,大城市变成特大城市,中级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县城变成中级城市。这个过程,应该是农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人口应该逐步下降,农村建房应该逐步紧缩。然而,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城市在膨胀,农村也在膨胀,车行在农村的每条公路,两旁满眼都是建房的工地,大路边上大建,小路边上小建,县城和小镇上猛建,“精准扶贫”的资金也在农村帮建。战略冲突在哪里?扶贫的着力点是否一定要圈定“农村”这个概念?农村还需要膨胀吗?我认为,中央对农村的政策该重新思考了,花了钱,未必就能做正确的事,我认为中央的“一号文件”今后应逐步从“三农”中跳出来。

  7、应该坚决堵绝“考察工程”的反复上演。扶贫,永远不是制造暴富,而是让赤贫者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扶贫资金,非常珍贵,不应该用来建设形象工程。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搞“扶贫亮点”,也即老百姓口中的“考察工程”,花钱搞建设,不是真正用于让赤贫者脱贫,而是让一些本来不穷或者本来富足的人过得更好,使项目蒙上“示范工程”的面纱,以便让地方领导获得政绩,耗资巨大,失了民心。

  8、“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有网络公示和阶段性验收标准。“精准扶贫”的钱来自于财政,来自于全国人民的税收贡献,钱投下去,必须有全程公示和成绩汇报。这个“汇报”不能只是数字报表,还要有对脱贫对象联网可查的扶贫信息,哪些人口是扶贫对象?哪些项目是扶贫项目?接受扶贫以后,个体扶贫与项目扶贫带来了多大效果?只要你一公布,监督就好办了,谁冒领了扶贫资金?哪些人真正脱了贫?哪些项目真正实现了投产?大家一看便知。

  我认为,“精准扶贫”的网络公开是这项重大国策能否真正全面推行的核心步骤,是检验真假脱贫意愿的重要标准,敢于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精准扶贫”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应该做好。但是,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很担心“精准扶贫”最后将变成“统计数据扶贫”。如果考虑到世界标准的不断提高和中国通胀水平的提高,还有可能出现“7000万人数据脱贫,5000万人重新赤贫”的新局面。

  写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