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李旭之:从西北话东北

2016-12-04 09:58:1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李旭之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总有好多话想写成文字,一可以总结自己的心思,二可以示人以获得些同识,三可能对建设有些益处,但有时竟无暇,使一闪而过的思考难以捡回,又深感遗憾,人之不如意事也在这些虚渺之中竟也不放过。比如最近有两事,经追思一番,就写在下边吧。

  

  有新闻报道,中国向来西来的海运路径是过马六甲海峡,如华山一条路,非过马六甲海峡不可,而11月13日开始,中国在巴基斯坦经营的瓜达尔港开航,就是说海运未来将主要经瓜达尔港转成陆运,直达中国境内,不仅大大缩短了运程,而且不再受制于人了,并且说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率先实现了突破。

  看地图,明眼能看到,瓜达尔港开港,的确是一件大好事。从瓜达尔港起步,一路的铁路穿过巴基斯坦全境,就到中国新疆境内了。这段运输不知要比经马六甲海峡的航运要便利多少倍,除了运输上的便利,更主要的是中国的生命线有了第三条,打破了中国地理上的限制,不再专一依靠经马六甲海峡的航运,而空运又总是严重有限的。一旦以瓜达尔港为基地的中巴铁路运输线繁忙起来,中国的战略格局就实现了飞跃,世界格局也不得不跟着发生大变化,由此也就明白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高明。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好朋友,今天能实现经营瓜达尔港,是得益于新中国开国领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如果没有他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真心帮助和对世界各民族人民解放运动的支持,一些后来的事就不大会有好的基础,这就是前人为后人所积下的恩德,而中巴友谊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榜样。当年基辛格取道巴基斯坦访华,中间提供一切便利和帮着秘密安排的就是巴基斯坦。另一个友谊的见证,中国花费十四年时间建成了中巴之间的喀喇昆仑公路,这是世界上最险峻的公路之一。在我们中国后来“嫌贫爱富”交国际朋友的日子里,所幸的是中巴友谊还延续了下来,今天能借道巴基斯坦打通“西出战略”的中巴铁路运输线就是结出的又一个友谊之花。

  中国是大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同时也是石油等资源贫乏的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中西方间的贸易运输量巨大。而巴基斯坦是小国,经济落后。瓜达尔港的开航和中巴铁路运输线的建成,一定能使这条运输线繁荣起来,同时带动运输线所能辐射的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跟着经济发展起来。中国能得借道之利,巴基斯坦也能得借出之利,两利相合,其利长久。可以设想,两利相合长久,这条运输线只会越发牢固和长久下去,是不会轻易有所改变的。

  这条运输线的建设,是中国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的成就。中国西部地势历来是保护中国安全的最可靠的防线,在世界地势最复杂的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崇山峻岭中间建设铁路,也只有曾建设了难以想象的宝成线和成昆线的中国铁路建设大军能够承揽和建成这条战略通道。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中巴友谊是牢固的,巴基斯坦人民深情地友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无私援助巴基斯坦人民,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也必将遭到某些国家的嫉妒和仇恨,加之中国西出战略的实现,嫉恨之上再添嫉恨也是必然的。中巴两国是要做好应对各种破坏的各种准备。

  中国西北是伊斯兰地区,瓜达尔港开航和中巴铁路通行,中国西北地区将直接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相连,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将不再有高山峻岭的天然阻隔,两种文明两个世界将直接碰撞。“西出”能实现沿线经济上的繁荣,但并不能就此忽略文明上的碰撞,不能只看其一,而不想其二,未来的碰撞结果尚不能预测,但是据本人研究,在伊斯兰世界扩张的历史进程中,即使有中亚高山峻岭的阻隔,伊斯兰教还是侵入了原是佛教地区的中国西北,而一旦某个地区伊斯兰化,是很难再非伊斯兰化,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打通西出通道,必将带动中外穆斯林间的流动,而从近些年国内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的发展势头判断,曾经中国化的伊斯兰文化将有可能加剧其转向阿拉伯化。

  西方宗教在中国城乡的发展很快,而并没有见到政府严厉有效的控制措施。世界上的三大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已对西方文明死心塌地地崇拜,以学习之名而行了跪拜之实,中华传统文明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上已输于了西方文明,如果中华传统文明在未来与伊斯兰文明的碰撞中,以现在中国人的道德而言,是很可能要输于伊斯兰文明的。这不是在杞人忧天,而很可能会是事实,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是急需解决好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二

  说了西北,再说东北。提出的西北大开发在前,东北振兴在后。西北和东北如同中国的两翼,但西北大开发基本上还处于口号期,也许西出通道打通后,能实现西北的发达,起码现在可以见到曙光了。而东北,论地理、资源、社会条件远好于荒凉的大西北,但东北振兴的口号也已经喊了许多年了,但是东北的振兴却还看不到曙光。东北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有汽车、钢铁、煤炭、机床、石油、精密机械、重型机械,中国的大粮仓也在东北,东北的工人人口密度和数量曾是中国各省中最高的,但自国企改革以来,东北工业急速衰落了,现在不得不再要振兴起来。

  东北工业的基础,是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建起来的。当年日本侵占了东北,真以为东北成了日本领土,除了残酷压榨和剥削虐待中国东北百姓为它服劳役之外,对于它的工业厂矿却是尽心竭力地建设。即使早在一九零九年,日本满铁在对东北的侵略中已经开始着手侵占后的建设了,对这种建设的描述,感兴趣者可以看看日本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满韩漫游》,他夸耀这些侵略者说:“日本人具有进取精神,虽然还不富裕,但是往各个领域发展的事实以及与此呼应的经营者气魄,使人在游历满韩后就觉得日本人的确是前途有望的国民。”他说电气化工厂、电气化公园、中央实验所、公司员工的住宅等现代化设施都比日本本土先进。抗战胜利,中国全面接管了东北工业,解放后,在苏联援助和我们自己自力更生之下,又全面加快了东北工业的建设,而成为了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可以说,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和科技知识分子,对东北的工业建设付出了全部心血,涌现出了王进喜等无数劳动模范。那个时代,东北工业如腾起的朝阳,谁又会料到衰落的时光呢。

  东北国企改制,工人下岗,沈阳铁西成了中国最大的度假村,东北企业如同东北气温一样进入了漫长的寒冬。失去了国有企业的东北人,成了松散的自由的流民,纷纷出关南下,东北大量人口南流,东北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地广人稀的时期。南迁的东北人,很多集中在北京、东部沿海,以及南及海南三亚,旅游到三亚的人,通常感觉三亚已经成为东北老人们的城市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为企业工作,有企业可以依靠,还有一份责任和义务,而且全国各地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悬殊的贫富差距,在哪里都一样光荣,一样工作和生活,人们没有迁移的必要,但是人失去工作成为纯粹自由的人之后,人的趋利性得到了极大释放。在这种自由之下,东北冰天雪地的气候条件,也许是真不大适合汉人定居,便纷纷南迁,定居到气候温和的地区。我曾遇到东北人问过还想不想再回东北老家的问题,他们回答我的都是内地已经有家了,肯定不会再回去,回去也不适应东北的气候了,更喜欢暖和的内地。在东北不断流失人口的条件下,需要人口来支撑的工业重地,又靠谁来上工建设呢?我也曾听人讲,谈到东北振兴,每省每市每县都有宏伟的振兴蓝图和伟大的设想,都给人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待,但是就是没有一个领导能谈及到东北人口外流严重的这个大问题。

  东北要振兴,要重建工业建设,除了东北,其他省份与东北比,各种条件都不如东北,中国要实现强国梦,最最根本的在于实实在在的工业,没有实体工业的存在,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统统都是海市蜃楼,说散就如雾一样消散了。所以东北必须振兴。即使为着一口气,也要跟日本鬼子比一比,看看日本鬼子在侵占的别人的国土上是怎样建工厂建公园建住宅的,而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却都逃离而放弃建设我们的东北,为此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东北人,难道不该感到脸上已是火辣辣的吗?

  东北的振兴,首要的要解决好东北留住人的核心问题,没有人谈何振兴,没有人又谈何发展呢?

  2016年12月3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