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安生:关于三年困难时期责任的一些看法

2016-04-28 10:58:56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安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毛的责任:提出1070万吨(人均18公斤)钢的目标,在接近平台的关键期退二线把担子交给缺乏威信的接班人。

  接班人的责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急于树立威信,放任浮夸。

  彭帅的责任:在纠左的关键时刻跳出来,攻击接班人,提出继续抱苏联大腿,导致纠左失败。

  官僚集团的责任:迎合上意,冷血征粮,掩盖灾情,延误赈灾。

  1950年代的高速发展,与中苏密切合作分不开。但是到1950年代末,情况出现了变化。中苏合作基础有两个,第一是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量壮丁需要中国劳动力;第二是赫鲁晓夫搞掉马林科夫、搞臭斯大林导致国内政权不稳,东欧动乱,需要中国声援。1950年代末,两个基础都不存在了,经过10多年的休养生息,苏联壮丁开始恢复,赫鲁晓夫在国内的地位也开始稳固了。于是,赫鲁晓夫提出新的条件:中苏继续合作,中国成为苏联卫星国。毛、刘、邓,都不同意。

  赫鲁晓夫这种要价,相当于一种讹诈。中国当时虽然有了156个大项目,但是基本都是在苏联人指导下完成的。从工程师到技术人员,都是老大哥指挥,中国人跟在老大哥后面转。还处在学徒的地步。

  一群土八路得到了政权,国家百废待兴,谁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发展,技术官僚中很多是旧政权中过来的。何况,民国时代,大家都懂的,基本没有工业基础,经济基本放任自流,所以这些技术官僚也没多少实践经验。大家对如何发展工业化其实也不太懂。工农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人口的增长,如何平衡,完全没有经验。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面强调要尽快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也不仅包括苏联,也包括当时尚在敌对状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也包括管理技术。

  但是,缓不济急,时不我待。

  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在即。中央提出大跃进,希望自己走自己的路。这条路,自己完全没走过,但是怎么办呢?

  回去找老大哥?老大哥当然欢迎中国回去,不过代价是要中国做奴。中共早期,仰赖苏联,多次被出卖,吃过亏。毕竟国家间是以利益为重,如果事态发展对苏联更有利,苏联利益和小弟利益冲突的时候,苏联必然会牺牲小弟的利益。

  除了没有经验,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就是前几年国家发展顺利,给高级领导层面带来的过高的信心,让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经过近10年高速发展以后,经济增长即将进入平台期。

  于是,毛泽东提出1070万吨钢的指标。这个指标定高了。

  高是相对当时中国的生产力而言。1949年解放,钢产量15万吨,按5亿人计算,人均300克,够做一把菜刀。没记错的话,英国的钢产量,在19世纪初,就超过1949年的中国了。人均更高。没有那样的钢产量,怎可能进入蒸汽时代?大炼钢铁,是目标1070万吨钢,人均18公斤。大家可以去健身房找个20公斤的杠铃片看看,20公斤钢有多少。够干什么的?修铁路、造桥梁、盖楼、生产机械设备,都需要钢铁。中国当时就是那个水平。

  工业化时代,土法炼钢,好不好?有现代化的高炉自然好。没有现代化的高炉,生产一些低劣的钢铁,制造一些粗陋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总是可以的。毕竟中国连生产必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的粗陋钢铁都不足。再说,如果土法炼钢能生产粗陋的农具和生活用品,那么就可以节约高质量的钢铁,用于更重要的建设。这是当时的想法。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弄死了贝利亚。然后,赫鲁晓夫又弄倒了马林科夫。斯大林钦定的接班人,没接上班。

  这件事情对毛泽东触动很大。

  毛泽东的想法是自己隐退二线,让接班人和他的助手在一线,积累经验,树立威信,为日后接班铺平道路。

  问题是,在中国经济即将面临平台转折期的时候,毛泽东的后退,违背了危机时刻集权领导的原则,必然导致危机时刻的二元领导。这就为日后纠左困难埋下了伏笔。

  接班人和他的助手当时也渴望做出一些成绩,树立威信服众。接班人的地位,其实并不稳固。如果考虑到1953-1954年的高饶事件,就会明白接班人和他的助手当时的心情。

  接班人和他的助手对经济有多大潜力也不清楚。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干出一番丰功伟绩,超越前人,树立威信。在这样思想指导下,他们开始了具体的操盘过程。他们在毛泽东提出的目标上进一步加码。短时间内,大量项目上马,各种经济指标一涨再涨。

  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1958-1959年前后开工的重大项目有哪些。以北京为例,当时的工程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全国范围更多。比如: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20/20/5224942_403420016.shtml。

  有人说,大跃进完全是胡折腾,并不正确。

  上面希望什么下面就提供什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是中国官僚系统的特点。上面想法,下面摸得很透彻。上面提出高指标,下面再夸大一圈。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是现代才有的。层层报数字,抓落实,简政放权,其实都是电话往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于是,亩产万斤,放卫星,全部冒出来了。

  毛泽东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开始在郑州会议和武昌会议上纠左。问题是,这时纠左很困难。接班人在一线工作,毛泽东理论上已经退二线。纠也不是,不纠也不是——纠左必然危害接班人的威信,不纠左必然导致经济崩溃。话说不到,纠左无效,话说重了,对接班人伤害太大,接班人必然有抵触情绪。再说,过分纠左,必然进一步破坏接班人的统御能力。所谓主少国疑,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个意外。彭帅在庐山向接班人开炮了。彭帅把接班人的工作说的一无是处。

  当时大跃进确实出现了很多冒进的问题,彭帅不是放空炮(不过也是马后炮)。可以说,彭帅开炮与毛泽东纠左之间,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毛泽东的纠左,必然伤害接班人的威信,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人跳出来挑战接班人。

  彭帅未必有野心,但是却缺乏长远的眼光。他既想要国防现代化,有不想过高积累,彭帅的路子是继续抱苏联的大腿。彭帅的思路,继续抱苏联大腿,不能完全说是错——至少到1980年代,抱苏联大腿的国家混得都比中国好。只能说短视。短视没关系,问题他是国防部长,军队直接领导人。

  现在难题摆在毛泽东面前了,是挺接班人,还是挺彭帅?毛泽东试图调和,彭帅没答应,接班人也不答应。两个都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留他留我,主席,你看着办”吧。

  毛泽东最终选择了接班人。这至少有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如果牺牲接班人,那么必然导致自力更生路线夭折。接班人与彭帅的分歧,说到底是路线分歧,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搞工业化,还是投靠苏联搞工业化的路线的分歧。毛泽东肯定选择独立自主。这一点上,谁支持他,他支持谁,谁反对他,谁完蛋。

  第二,接班人及其助手的地位相比彭帅高,换接班人引起的政治地震必然更大。

  第三,如果因为彭帅的原因,拿下了接班人。那么就开了军人干政的先例。一旦形成惯例,即使别人当接班人,没有军队点头,也难以稳固。后任怎么接手?

  第四,接班人和他的助手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毕竟当时上马的很多大工程,都完工了。

  于是,彭帅下台。

  国防部长,抗美援朝的英雄,下台,要给大家一个交代。于是,向下传达。

  这一传达不得了,下面本来还有些人有异议,看到彭帅的下场,再也不敢对大跃进期间出现的冒进说三道四了。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后悔传达范围太大了。

  彭帅这一搅和,毛泽东纠左失败,彻底不可收拾了。

  其实我挺理解彭帅,对大多数出身农民的解放军来说,大家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干革命,不就是为了日子过得好一点吗?现在打下天下来了,还要搞工业化,日子虽然有改善,但是大多数收成还是上缴国家,自然有怨气。苏联当年因为余粮征集制,闹出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彭帅的压力肯定也很大。再说,彭帅在朝鲜和一个工业化国家对过阵,心里深知差距。他选择能搭苏联顺风车就尽量搭,也是情理之中。

  1959年年底,放出的卫星要兑现。吹牛皮要上税——没收那么多粮食,但是要上缴那么多粮食。于是,出现了饥荒。

  以“信阳事件”为代表,许多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当地领导,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和信阳书记路宪文,先是吹牛皮,然后是冷血征粮,后是隐瞒灾情,导致当地大批人口饿死。中央知道以后,吴芝圃逮捕路宪文,把责任全部推给路宪文,试图杀人灭口。毛泽东批示,救了路宪文一命。

  这两位在改革开放以后,被平反。

  同样有类似劣迹的省委书记,没有被深究。没有被深究的原因,大约是怕他们利用饥民动乱。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赫鲁晓夫趁机落井下石,一夜之间撤走专家。大量工程停工、半停工,大批企业瘫痪,国内工业几乎停摆。

  这个过程很惨烈。分析起来,原因是综合的。有领导层决策失误,缺乏经验,盲目乐观,有工业化发展的路线之争,有苏联背信弃义,有干部集团官僚主义严重,付出代价的是劳动者。

  今人从上帝的视角看,当时有若干避免灾难的机会,但是如果关闭上帝视角,置身其中,则未必能做出更高明的决策。

  以上内容来自点滴积累,并不全面,不排除随着档案解密,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

        原载于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d9a2620102wqar.html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