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蒋高明|回绕冰清网友:有机农业亩产吨粮还满足不了你的大前提吗

2016-05-03 15:54:3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蒋高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昨天,接到一位老师转过来来的短信,希望我回应一下:

  //@饶冰青 弘毅农场自己官网说玉米小麦周年产量1028公斤/亩,玉米亩产量高的就有一千公斤了,你吹捧的弘毅农场加起来才1028公斤,你还真敢吹。都这么搞,粮食足够吃的大前提都不满足了。

  因为绕冰清先生/女士提到了弘毅生态农场,且提到了我们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如遇到的是讨论性的质疑,礼貌回复是应当的。问题讨论嘛,观点可以不同。但发现该“绕冰清”的言论不友好,就不愿意费口舌,于是答复关心我的老师:

  某老师:不一定理会他们,一看就不懂农业。严格“六不用”的农业模式产量就是实现了每亩吨粮,按照这样的模式,国家动真格的推广,不污染环境仅需要6亿亩耕地而且低产田就可以生产出6亿吨粮了,这是全国现有农业部宣称的产量。我当然知道,玉米过吨可以实现,那一定是大肥大水,且不计一切成本实现的,无法在大面积推广。我的博士后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他们说的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听说过大面积推广的。还有东北一年只种植一季,每亩能够到吨粮的还是非常少,即使有,那也是在实验田里的。

  很快又收到那位关心我的老师回信如下:

  回击的目的不是针对他们,而是针对广大网友。请给我提供你认为最好回答饶冰清谬论的你们文章的链接。

  我回击这些谬论时采用的策略是不在他们的微博上回答他们,而是在我方微博上回答他们,吸引广大网友针对性看我方博文,增加阅读量与影响。

  感谢你的回复。

  看来我真的该写点什么,来回应那位绕先生或小姐“鸡蛋里挑骨头”质疑了,否则就会真的以讹传讹了。

  我们进行的科学实验,是采取的严格六不用的农业模式,即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种子。实验进行道第四年,产量就吨粮,按照我们的模式,不污染环境仅需要6亿亩耕地而且低产田就可以生产出6亿吨粮了,是全国现有农业部依靠18亿亩(粮食种植面积15亿亩,平均亩产0.4吨或400公斤。多年来我一直怀疑此数据的真实性,要是真有那么多粮,我们就不用进口1亿吨粮)宣称的产量。还能够实现耕地固碳,优质优价还能够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生态农业是一举多得的。哪里来的“粮食足够吃的大前提都不满足了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如果挺转方愿意应战,我愿意设下擂台,双方都不准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即谁都不能污染环境和食物链,对方用转基因种子,我用常规种子,看谁能够率先达到亩吨粮(单季单作物或双季双作物均可)。

  其实,我早就听说了玉米过吨是可以实现的,那一定是大肥、大水,且不计一切成本实现的,无法在大面积推广。我的第一位博士后王空军教授早在2005年就和玉米育种专家在山东半岛实现了他们说的数据当时以含水量14%实际测产,得到的是不计一切成本的玉米理论产量21042公斤/公顷(或1402公斤亩),其生物生产力甚至超过了热带雨林。我当时听了也是很兴奋,还鼓励他将成果发表到国际刊物上去。他们的试验田是726平方米,我们的试验田是625平方米,都是获得一种理论成果而已。据我的博士后介绍,他们是不计成本得到的理论产量,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听说过大面积推广的。还有东北一年只种植一季,每亩能够到吨粮的还是非常少,即使有,那也是在实验田里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的试验田获得高产是理论上的,但蒋家庄村民按照我们的模式,在几乎没有费多大劲的前提下,也几乎实现或超过了亩吨粮。他们是怎么做到呢?就是优质优价,农民愿意往土地投入劳动,大量有机肥添加、人工除草、及时灌溉,既保营养又保墒还减少了农药、除草剂对作物的伤害,即使有机粮食增产,在农民眼里也不是什么登天的事了。

  反观美国农民,一人种植成千上万亩耕地,只能粗放进行,只能靠转基因那样的武器,怎么省事怎么来。不要说人工除草,就是眼看着瞎在地里,他们也无能为力啊。对于农业而言,人勤快地就多产。我在某些场合说美国动用29亿耕地才生产3亿多吨粮食,中国用18亿亩(实为15亿亩)生产了6亿吨粮食,谁的土地生产效益高呢?我承认美国有些土地可以撂荒,同时我承认美国农民单位个人的生产效益远大于中国农民,但是如果算了环境账、健康账、军事账、政治账之后呢?不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中国农业模式完全套用美国,也将98%的人口集中到城市里去,全国人民靠这2%的农场主提供粮食,你看看我们能够生产的粮食是多于6亿吨还是低于6亿吨?

  另外大家不要忘记了,农民满足了自身的粮食安全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即使粮食非常便宜,算人工种粮是赔本的,中国农民还是选择先“够自己吃就行”——他们的父辈或父辈的父辈挨过饿啊。在粮荒到来的时候时候,钞票是不能够吃的。

  粮食增产的潜力显然不仅仅是育种一条路,转基因育种虽然能够节省劳动力,适合规模化经营,但环境与健康成本是没有计算的,否则可能效益是降低的。土壤改良地力培育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成功将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是在不污染环境下实现的,这符合人类农业的未来方向。有人说要藏粮于技,关键看什么技,如果是转基因那样的技,我不乐观;如果是生态农业技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可行的。其实,藏粮与地才是目前最需要的,但用什么样的方法养地,这样的答案不是很清楚了吗?

  我们的成果近期已经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上。生活在美国的华裔著名生物学家刘实先生,还为我们的成果专门做了点评如下:

  中科院蒋高明研究组生态农业成果在《自然》子刊发表

  刘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969620

  今早电子信箱有一来自《自然》某子刊的信,称我作为作者之一的一篇文章的终审决定已经发出,让我登录《自然》投稿系统查阅。

  其实这篇文章是我协助中科院蒋高明研究组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总结了蒋高明研究组多年生态农业实践的成果,数据充分、结果明确,突破了过去(主流)的一个生态农业比不上化学农业的观点,而生态农业实践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或恢复,正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之路。

  这样好的东西本来是应当登顶《自然》或占领《科学》的,但有时顶尖杂志就是有眼不识泰山。所以,这篇文章几经周折,最后转到了一个《自然》子刊。不过该刊还是很认真地组织了同行评议,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我看后给高明的简单答复是:好的说的在理,坏的胡搅蛮缠。我的建议是:鸡毛蒜皮的就给评委一点面子,原则问题则绝不让步。对于一评委装牛人却说出牛头不对马嘴的话,我给高明写出一些很具体的反驳意见。我想一个正直的编辑看到这样有力有据的反驳,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篇文章被拖了好几年,前后易稿多次,每次我都还要根据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地推荐一些更新的重要文献参考引用。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试验的延长,生态农业的优势也更加明显,效益也进一步提高。

  我一开始就说可以帮忙写文章,但不挂名。但高明说我的实际贡献非常重要不可忽略,坚持要把我放进作者。这样合乎伦理道德,也是国际规范。所以就听命不如从命。

  因太忙没时间登录《自然》投稿系统,我就直接把今天收到的信转给高明,问是啥决定。他回复说:接受了。

  谢天谢地!真不容易!该文最终闯进《自然》的这个子刊,或许这是子刊比母刊聪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不管怎样,A publication is a publication。等高明的这篇生态农业成果发表出来,看同行和外行们怎么看?

  文章已于4月1号ONLINE了(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3816)

  文章发表后,著名华裔学者直言了先生对我们成果进行了简单点评。他写到:“支持。为此发表了帖文(附后)。同时,冒昧建议:以后有生态农业方面的论文或通讯,是否考虑发给农业领域的国际刊物?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让农业回归自然”。能否考虑也给粮农组织发相关论文或通讯?那可能比在《科学》或《自然》发表,来的效果更好或好得多吧”。(其实我们发表的远不是主流认为的NS,否则主流还会报道的)

  不过,奇怪得很,当今中国科技界的话语权被人家掌控了,他们只认SCI的点数,我们的成果仅在微信圈和博客圈里进行了介绍,主流学界还对此保持沉默,或者干脆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一种酸溜溜的感觉。

  投资几百亿的某农业重大科研项目,一不能解决粮食产量增加问题,二不能解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尤其面源污染问题,三不能从源头解决食物安全的根本问题,而靠发几篇Nature和Science“一俊遮百丑”,还被主流声音夸多么了不起,是不是有些奇怪呢?我们小组在几乎没有国家专项经费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上述科研成果,反被“鸡蛋里挑骨头”般讽刺,这公平吗?这地道吗?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972955.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蒋高明博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