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短视频字幕错别字频出“逼疯语文老师”,该注意了
在时下火爆的短视频平台上,为方便网民观看,很多短视频都配了字幕。不过,记者发现,一些短视频字幕从标题到内容,错别字频出,甚至短短十几个字的一句话里,就有两三个错别字。有网民笑称,这个问题能“逼疯语文老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网民中学生占比21.0%,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短视频的接受度高。短视频字幕中滥用、误用、错用的汉字,会给他们带来不良的示范和引导。
短视频中出现的错别字,有些是常见错误,比如“的地得”混用、“在”和“再”不分等;有的则错得离谱,把“蹴鞠”写成“促居”,把“携手”写成“协手”;还有些成语被改得面目全非,比如把“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把“掩耳盗铃”写成“燕儿盗铃”;另外,还有的制作者为规避平台对涉暴、涉黄等字眼的禁用,有意使用错别字,比如用“s”表示“死”,用“q”或“前”代表“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些错别字频出的短视频中,有的转发以万计,点赞量更是高达几十万,影响力不容小觑。错别字偶尔出现可以理解,但大量短视频高频次出现错别字,会给全社会一种错误的示范。允许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长期存在,会模糊很多人对一些字词正确写法和用法的认识。
文字的规范使用不是小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文字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短视频制作者和平台都应该重视文字的规范使用。对优质短视频和合格的短视频平台而言,能正确使用汉字是基本要求。
(本报评论员 陈尚营)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新华社:诋毁英雄、言论资敌,情理法难容!
- 新华社揭秘网红“塔罗牌占卜”敛财术:法物卖多少钱全靠“忽悠”
- 新华社:中美元首通话,世界接收到这些积极信号
- 打击“摆拍”短视频需打“组合拳”
- 男子匿名举报私企污染后竟遭殴打报复 新华社:谁在伤害“提问题的人”?
- 新华社评贾浅浅“尸字头”入诗:或可自赏,莫付流觞
- 特斯拉向南昌电网道歉 新华社发文称其傲慢
- 新华社点名鸡西防疫一刀切
- 新华社评学生模仿奥特曼被劝退
- 新华社这次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