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中医

传奇院士仝小林

2020-04-25 08:12:33  来源: 人民健康论坛   作者:壬岷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因为武昌模式,仝小林院士“走红”了。在他的主推下,武昌广泛发放中药汤剂(武汉肺炎1号方),硬生生把疑似病例90%的确诊率下降到了3%!光凭创造的这一奇迹,足以给中医药和仝院士记头等功、发金质奖章。

  非中医行业人士不知道的是,来武汉之前的仝小林院士已经是业界大咖。他的履历是一部贡献、立功的传奇。通过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他的专访,综合收罗到的其他材料,我们知道了他的精彩人生。

  1、家庭影响立志学医

  上面这位神态安详、面目和善的人,就是仝小林。他1956年出生在吉林,现年64岁。

  他的母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大夫,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患。她虽然是西医出身,但为了能更好地治病救人自学针灸,在自己身体上一遍遍体验针感。母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了仝小林,所以他学医的志向很早就立下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一篇作文里写下“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大夫”。

  1978年,他到长春中医学院上学,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上大学的人。

  刚进大学不久,他在学校碰到一位老先生,在他面前一口气、一字不差地背完了二十八部脉,又把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从头背到尾,他愣住了。这位老先生就是他日后的启蒙老师——陈玉峰教授。陈老的中医理论功底扎实,讲解深入浅出。仝小林的中医基础也是从那时开始打牢的。

  之后,仝小林在皖南医学院跟李济仁先生学习《黄帝内经》。李济仁是首届国医大师,他教导仝小林基础理论要与临床紧密结合,让仝小林开始意识到剂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为他后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起点。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北地区暴发流行性出血热疫情。1985年到1988年读博士的三年,仝小林基本是在抗击出血热中度过的。当时流行性出血热患病人数多,最开始死亡率也高达10%。他跟随导师周仲瑛,将出血热病死率降到百分之一点多,积累了不少诊疗重症和危重症的经验。周仲瑛先生是治疗急危重症的专家,仝小林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他在中日友好医院诊治了248位非典病人,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及抗生素,撰写的病例报告被收录进世卫组织《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试验》报告。

  2、打破中药不能降糖的迷信

  仝小林院士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处理好了中医药理论“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对糖尿病的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仝小林著作

  1991年到1994年间,仝小林在日本熊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日方曾想高薪留聘他,但他还是决定回国。问到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仝小林说:回国理由很简单,我是国家培养的中医,单位需要、国家需要,当然要回来。

  从日本回国后,仝小林接任了中日友好医院中风杂病科主任的职务,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成立中医糖尿病科,这算是全国“首创”。对于用消渴理论治疗糖尿病治疗的问题,他觉得存在一个误区,简单套用古代治疗消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理论来指导脾瘅阶段的治疗,是不合适的。

  他们对5000例糖尿病患者调查后发现,仅13%的患者有消渴典型症状。通过探究《黄帝内经》讲脾瘅的理论,改用中满和内热的病机治疗糖尿病,就取得了非常好的降糖效果,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

  当时中西医结合界公认中医只能辅助降糖,但他坚信中医治疗糖尿病应该有自己的门道,并最终拿到中药复方独立降糖的高级别循证证据,打破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质疑。2017年11月,由仝小林团队牵头编写的《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正式发布。

  仝小林著作

  这部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审议通过的指南,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第一部国际中医药专病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制定,是中医药专病国际标准化建设的先行者,为我国在中医专病领域掌握国际话语权和占领制高点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3、经方剂量研究的贡献

  古人说的一两到底等于现在的多少克?现在的教科书认为古代经方一两等于3克,但按仝小林反复研究的结果,经方的剂量绝对不是一两等于3克,可能在9到15克之间,是现在教材讲的三到五倍。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因为经方的剂量研究,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量的突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伤寒论》经方的特点就是药少而精。少到什么程度?50%左右的方子少于四味药,90%的少于八味药,而现在一开方都是大方,十几味二十几味三十几味四十几味。例如广安门医院的药方,平均就18.2味,其他医院也少不到哪儿去。

  为什么现在药方都那么大,问题出在哪里?仝小林觉得经方剂量出现错误,是导致方子越来越大的一根源。因此,仝小林现在主攻方向之一,就是研究经方的剂量和量效关系。他的基本看法是,《药典》对于大毒的药物应该严格限制,但是常用的药物,剂量应该适度的放宽。

  根据这些理论,仝小林在治疗重症病人上敢于打破常规,大胆用药。例如对下肢剧烈麻木和疼痛的一位病人,就用制川乌120克;对一位重症的神经病变病人,14个月持续用制川乌60~120克;治疗肾功能衰竭,尤其是老年人高热的,用猪苓汤,起步猪苓、茯苓都用120克。

  仝小林著作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凡重症都一味用大剂量药物,而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还要兼顾药物偏性、分次服用等。方药量效研究方面,仝小林著有《重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国家十三五创新教材《方药量效学》等著作。

  4、六大医学挑战是中医的契机

  “仝小林以糖尿病和方药量效研究为示范,促进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接融合,为重大慢病防控和中医药研究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中医报》上曾这样评价他。这完全是恰如其分的。

  凭借过硬的研究成果,他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他还成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之一(总共25名)。2019年,中国科学院新增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包括了仝小林。他也是此次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中唯一一位中医药领域的院士。

  谈到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思考,仝小林院士信心满满的说:

  “二十一世纪现代医学面临老年病、慢性病、代谢性疾病、心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和突发瘟疫六大挑战。如果说攻克感染、创伤、急救的时代需求为现代医学发展创造发展契机的话,二十一世纪的六大医学挑战则是时代给予中医的契机。”

  中国应该多一点这样真才实学、确实能治病的中医专家,少一点心胸狭窄、治不了新冠肺炎的网红专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