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中医

中医中药学是自然资源的宝库

2020-03-17 11:22:45  来源: 乌有之乡推文   作者:乌有文章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医中药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与疾病斗争中,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为广大人民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019年12月开始发展蔓延的本轮新冠状病毒肺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传播速度之快,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都创造了新的记录。在中国历史上,传染病被统称称为瘟疫,中华民族就是在与瘟疫的斗争中,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了很多有效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据史书记载,公元196年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汉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为严重。张仲景的家乡南阳地区,当时是瘟疫流行的重灾区,他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家族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患疫症而死亡。张仲景内心十分悲痛,立志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将自己多年实践的经验逐步整理总结,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中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这部经典著作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传染病防治学发展过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是,自号抱朴子,是中医中药预防医学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他的医疗著作《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最早记载了大量传染病防治的实例。其中所记载的“天行发斑疮”即天花,是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有关天花的实录。另外,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染上这种病的人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这种病,就是当代所说的结核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对狂犬病防治的尝试,领先西方国家1000多年,堪称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艰苦辛劳,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在三次应试不第后,下定决心从医,为了向父亲表明学医的志向,作诗一首: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1551年,李时珍曾经在太医院任职,期间几次上奏朝廷重修《唐本草》和《宋本草》都没有获得批准,一年后便辞职回乡自己开始搜集医药学资料。自1565年起,李时珍游历了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民间处方,参考大量历代以及当时医药资料,1573年《本草纲目》全书完成,共有16部、52卷,约190万字,收纳记录植物、动物、矿物中药1892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副,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而且,开创性地运用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是16世纪之前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对中医药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也成为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李时珍逆流行船的精神,是对前世医药学家自强不息、不怕危难、济世救人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成为后世中医药学从业者们继续与疾病斗争的精神动力。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体现了古代医学家们“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高尚品格,他们在行医实践中总结出了瘟疫的起病原因及传播方式,以预防瘟疫"养内避外"为基本原则,在药物预防方面发明了汤、丸、散、膏、酒等多种方剂,并且因地制宜制定了预防瘟疫传播的方法,控制疫情的蔓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衍做出了极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卫生工作方针问题…… 要以预防为主,发挥中西医药人员的作用,这个方针是对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十分关注普通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1950年代初,毛泽东做出重要指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1956年1月,由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消灭血吸虫病、血丝虫病、钩虫病等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和积极防治麻疹、赤痢、伤寒等疾病的任务。1958年10月,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对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中药学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发动广大人民,彻底消灭了血吸虫寄生的钉螺,也就消灭了在中国已经流行了2000余年的血吸虫病。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兴奋的彻夜难眠,创作的两首七律诗。

  其一《七律二首·送瘟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中药青蒿中提取到青蒿素,这种药物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合成了疗效更高的双氢青蒿素。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疗疟疾,并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研究依据,正是源自葛洪《补缺肘后方》里,记载了治疗疟疾寒热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15个字的记载。青她和她带领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青蒿素的发现证明中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低温萃取技术,能够把中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加以提纯,为中药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青蒿本来是自然界一种最为常见的本草,在我国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都有生长,经过中医药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科研攻关,就成为了防病治病的灵丹妙药。

  癌症在西医理论中称之为恶性肿瘤,而中医理论,将癌症归结为由于气滞血瘀、痰凝而形成的疾病,现代中医中药学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理论创新,勇于临床实践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就。解放军210医院中医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黄世林,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全军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多年来潜心钻研中医药基础理论,用中医药主治急性白血病。他辨证分型论治血癌,将其分为毒热炽盛型(毒热型)、瘀血癥结型(瘀结型)、气阴两虚型,分别予解毒清热、凉血止血、益气活血,解毒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治疗。1980年以来,黄世林教授探索以雄黄为主组方研制出"复方黄黛片",主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达95%以上。黄世林教授还对世界性疑难病症,红斑狼疮等遗传性血液疾病展开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一定成就。2019年瑞士生产的抗癌西药格列卫的最新价格是2.3万元左右元一盒,60粒,月治疗费用在2.3万元左右,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患者望而生畏。并且服用该药物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双腿骨剧痛、发热、疲劳、乏力、畏寒和体重突增、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降低、全血细胞减少、食欲不振、头晕、味觉障碍、感觉异常、失眠等等。2015年7月,美国休斯顿梅奥诊所的肿瘤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5年,美国新抗癌药平均价格翻了5至10倍,到2012年已经高达每年10万美元。”美国人均处方药年消费额达1000美元,是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两倍,如此昂贵的费用是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

  中医中药治疗癌症有很多的方法能够抑制和延缓癌细胞继续发展,其中包括针刺、刮痧、拔罐、穴位放血,以及穴位贴敷等疗法。中医中药发展史上,许多医学大家都尝试运用砒霜治病,中医古方记载砒霜对昏睡病、肺结核的治疗效果良好。现代中医也运用“以毒攻毒”的原理研究使用砒霜来治疗癌症,创造了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多种癌症的机制成功范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人参皂苷具有全面的抗癌功效,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技术,从人参中提取获得的人参皂苷浓缩物,是一种抗癌有效活性成分,能够成功抑制癌细胞生长繁殖、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抑制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减轻抗癌药对肝肾的损害等等。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肿瘤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手术后放疗、化疗的副作用,以及手术后康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在中晚期肿瘤患者,选择中医中药疗法已经逐渐常态化。中医中药对于治疗艾滋病及其各种并发症,坚持采取“整体观、辨证施治”总原则,在临床上提出对艾滋病患者治疗及康复的养生方案,取得了明显疗效。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五十九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国家的立法支持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中医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医中药学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现行的社会教育制度,打破了古代中医中药学,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知识技能传播方式,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将为中医中药学塑造大量充裕的优秀人才。新技术革命对中医中药学的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的越多的先进医药相关设备投入生产,大幅提高中药成分的萃取和浓缩效率,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法、微波法、超声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低温萃取等多种方法,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中药材由于产地不同、采收季节不同、制作工艺不同造成的、疗效上的巨大差异。细胞破壁技术则是一种超微粉剂加工技术,把中药材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能够迅速提人体内的血药浓度,这些技术的运用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用药和保证用药安全。另外,现代高科技将中药提取、浓缩、干燥等精制而成的中药单味颗粒剂,也逐渐运用到临床应用中,这种技术既保持了中药饮片的药性和药效,又不需要煎煮,可以按照比例配伍后直接用冲服,且有用量少、吸收迅速、疗效确切、安全卫生、携带方便等优点,在本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许多医院的患者就享受到了这种治疗便利。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中药制剂,与抗生素一起发挥了良好的治疗效应。总而言之,中医中药学的产业化,将会和现行的医疗体制一起,成为保证广大人民建立中医特色健康保障。

  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201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好地承担起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通道,基本形成中医中药防病、防疫、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

  中医中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技术创新,充分彰显了历代和当代中医中药学家们“自强不息”、“精益求精” 的高尚道德精神。笔者无意贬低西医发展多年来在诊疗理论和技术上的巨大贡献,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以中医中药为主,以西医西药为辅的、中国特色的全面保健、防病、医疗、康复系统,最大程度降低财政负担和家庭负担,将是全民医疗体系的重大进步。当前,中医中药学已传播到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中药现代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