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走农业集体经济实现现代化之路

2022-09-23 08:24:53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赵华荃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jpg

  一、农业发展规律的理论依据

  (一)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采集野生果实、狩猎动物,觅取食物开始的,几乎用全部劳动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经历上亿年之后,农业劳动者所获得的生活资料除满足自身所需之外,还有剩余,一部分劳动者才从农业中分离出來,从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这说明,只有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农业以外的产业才能发展起来,而其他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此不断相互依赖和促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却是弱势产业。

  农业生产力包括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耕地、森林、草地、江湖海洋和农业生产机具等)、劳动对象和农业自然科学技术四个要素。可是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的劳动对象(各种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既受各自生长的自然规律支配,又受生产条件(土壤、气候、旱涝病虫灾害等)的制约,从而存在产量低、生长期长的先天性弱点。而我国还存在历史形成的难点,即人口众多、大部分在农村,可是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低的先人天性难点。这两个特征表明:在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

  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却是弱势产业,这决定了在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是最艰巨的。因而,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特别是执政党和政府最高领导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农业发展规律,认真总结发展农业的先进经验和严重教训,从而坚定不移走农业集体经济、实现现代化之路,从而夯实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变农业是弱势产业的面貌。

  二、农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含义

  农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含义(包括规律所揭示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必然性),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这属于规律的普遍性。按照上述理论依据,农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含义可以表述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农业自然科学技术)之间,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有制、分配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本质、内在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上述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上,从而揭示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性。包括:

  第一,遵循农业生产力规律,实现农业现代化。面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却是弱势产业,唯一的出路是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摆脱弱势产业的困境,牢牢抓住农业生产力中的两个要素:一是农业劳动者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原动力;二是农业自然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第二,遵循农业生产关系适合农业生产力状况规律。按照农业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和水平,一是实行公有制或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制或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联的众多种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及其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及其综合平衡机制起主导性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制约、渗透、耦合,形成巨大的内在动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三,遵循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规律。加强工人阶级执政党对农业的领导。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特别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现代化。确立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建设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公有制企业的领导班子。

  三、我国现阶段农业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具有先天性的弱点

  (1)各种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既受各自生长的自然规律支配,又受生产条件(耕地、肥料、饲料,以及风霜雨雪、病虫灾害等)的制约,不仅产量低而且生长期长。例如,平均每亩粮食最高产量400-1000多公斤,生长期四到五个月,平均每头猪的重量100-200公斤,生长期半年到一年。

  (2)动植物的优良品种培育要经历几代。例如,袁隆平发明的高产杂交水稻,从培育到推广历时五、六年之久。

  (3)由于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技术各异并具有季节性,因而农业现代设备及其配套机具不仅种类多而且使用效率不高。

  第二个特征:具有历史形成的难点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部分在农村,耕地少。2021年,全国总人口14亿人(其中农村人口5.5 亿人),占世界的18%,耕地面积18亿亩,仅占世界的5%,人均耕地仅1.29亩。

  (2)农业生产条件差。2021年,全国标准化农田只占40左右,坡耕地、中低产田多, 备耕地资源也少。许多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大部分靠人力操作。

  (3)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低。202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全国每一从业人员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为3.2万元,只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20%-28%,即二、三成。而平均每亩耕地的产值仅4000多元,实在太低。同年,全国平均每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为16021元(每月1335元),只及城镇居民的35%(未扣除户口在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收入)。

  四、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

  (一)关于广大农民奔向农业集体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先进经验。

  我国县的建制之所以从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时代沿袭至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因为它处于城乡结合部,是广大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全国1927个县(县级市)占国土面积的98%,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949年为89%,1979年为82%,2012年为47%,2021年为40%。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农业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特别是2021年农村全面脱贫,从而全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涌现了一大批走农业集体经济、奔向农业现代化的先进典型。例如,山东烟台市和贵州毕节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经济、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的刘庄村、北京市房山区的韩村河村、黑龙江南召县的兴十四印村、深圳特区的南岭村的依靠集体经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致富,以及河南省兰考县农民改造沙丘、林州市农民在太行山上建设“红旗渠”,解决历史上缺水的难题等先进事迹。这些先进典型蕴藏着社会主义的巨大潜力,一旦涌动迸发,就创造出人间奇迹!它们是万花丛中的奇葩,芳香醉人,是碧空苍穹中的明星,光彩夺目,是浩瀚大海中的航船,引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而驶向中级、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彼岸!

  (二)关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调整改革和县域经济中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决策性失误的严重教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调整改革上经历了曲折道路,出现过决策性失误,背离了《宪法》规定和农业发展规律。表现在:

  (1)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状况下,全国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一度人为拔高农业生产关系,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进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纠偏调整。

  (2)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取消人民公社,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1982年《宪法》总纲第八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因而它属于最低级的集体经济,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贯彻执行的结果是:这一承包制基本上是只“分”不“统”,实际上是赋予农民对土地的私人占有权,而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被落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深化农村士地制度攺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摘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第32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节)从实际结果看,《宪法》的上述规定和农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性难以实现,在大多农村,实际上土地家庭承包制从最低级的集体经济已经蜕变为个体经济。近几年来,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绝大多数村基层组织丧失了对土地的管理、规划权,而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暴露了规模小、分散化、竞争力和收入水平低的特征,于是全国约有80%农业劳动力进城打工僧加收入,按照土地家庭承包制“三权”分置的政策,把大部分土地承包给农业大户(农业资本家)经营,加上另有一大批农业大户则专门从事机械化播种和收割,估算全国有30%-40%的耕地由农业资本家经营。这样,土地家庭承包制实际上又从个体经济进一步蜕变为私营经济,而相当一部分村基层组织,农业劳动力和集体资产奇缺,实际上已成为“空架子”。

  (3)近20多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县的县域经济中,县属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对农业的主导作用明显降低。早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着眼于搞好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搞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简称“抓大放小”政策)。贯彻执行的结果,“抓大”是对的,“放小”则出现严重问题,很多地区的党政领导者以权谋私,把一大批县属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半卖半送”“名卖实送”等方式蜕变为私营企业。这样,不仅县属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对农业的主导作用明显降低,而且县级政府财政收入短缺,出现了靠出卖土地的“土地财政”乱局,更无力支援农业集体化现代化了。这种状况至今还未彻底纠正。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上述诸多属于方向性的问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稳,严重制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

  五、从实际出发正确界定农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性在我国的实现形式

  针对我国农业的上述实际状况,正确界定农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性在我国的实现形式,这属于规律的特殊性。包括:

  第一,遵循农业生产力现律,实现农业现代化。面对我国农业存在先天性弱点和历史性难点两大特征,如何啃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块硬骨头?唯一的出路是,牢牢抓住农业生产力中的两个要素:一是农业劳动者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原动力,二是农业自然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第二,遵循农业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现律,必须坚定不移发展集体经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共同富裕之路。重点放在:实行我国《宪法》规定,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按劳分配为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大力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土地家庭承包制乙远远落后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须深化攺革,提升为半社会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的农业集体经济。(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农业集体经济为基础,创建由公有制企业掌控、城乡融合发展的村、乡(镇)、县(县级市)三级农业产业化体系。【1】

  第三,遵循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现律,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重点放在:(一)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依靠各级党组织领导,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二)确立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夯实从严治党和冶国理政的根基,建设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双过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村、乡(镇)基层组织和农业公有制企业的领导班子。

  六、实施具有关键性、全局性的四项战略决策举措

  依据上述农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和必然性在我国的实现形式,建议实施具有关键性、全局性的四项战略决策举措。

  第一项战略决策:坚持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土地家庭承包制已远远落后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须深化政革,建议分两步走。

  第一步,加速提升为农民土地入股、以按股份和劳动数量、质量的双重分配方式为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纠正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偏差,把“分”得过多的再“统”起来,并增加“凡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民,其承包地收回村集体所有”的内容。

  第二步,在上述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为土地等生产资料归村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按劳分配、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

  第二项战略决策:创建由公有制经济掌控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村、乡(镇)、县(县级市)三级农业产业化体系

  第一级,村基层组织致力于农业现代化生产。包括建设标准化农田、实现各种植物、药物裁培的规模化、机械化并建设动物饲养的现代化设施,大力提高其产品产量和质量、以及开发各种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二级,乡(镇)基层组织致力于全乡(镇)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包括生产一、二、三产业产品的销售、运输、储存,建设标准化农田和各种厂房、生许设施基本建设用料的供应,以及开发具有特色产品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服务等。

  第三级,创建县(市)属支援农业集体化、现代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它是全县(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既深入农业生产笫一线为农业现代化排忧觧难的生力军,又担负编制、桧查和调控全县(市)农业产业化的长期和年度规划特别是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的农产品、畜产品、药材、水产品、传统工艺品和旅游等项日,并研究与全国有关产业、企业对口啣接,形成产业链。

  创建村、乡(镇)、县(县级市)三级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目的和重大意义是:挖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农业牛厃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广阔而巨大的农村需求市场。更长远看,通过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消灭城乡二元结构乃至城乡差别。

  第三项战略决策:创建县(市)属支援农业集体化的现代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这不同于一般国营企业。它代表政府、既肩负支援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双重任务,又编制和检查全县(市)农业产业化规划,故单列为一项战略决策。

  (一)公司的组建。以现有县属有关国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供销合作社等为基础,由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既筹集资金(财政拨款、发行国债、低息贷款等)、又调集各类专业人才,并可吸收农业大户(农业资本家)入股参股,组建坚强有力的现代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

  为了办好这一集团公司,县(市)与省市自治区政府须签订责任书。也可以说是,县(市)政府为该集团公司立下的“军令状”:即公司成立后两年内,既作出显著成绩,又实现盈利(利润留公司用于扩大再生产),否则免去该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

  (二)公司的管理体制。在行政上,该公司由县政府领导,在业务上,由国务院农村农业部和省市自治区政府农村农业厅集中统一领导,制定并检查全园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长期和年度发展规划、总结并推广先进经验、组织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攻关,等等。

  (三)公司的基本任务。该公司不同于一般国有企业,肩负经济和政治双重任务。在经济上,它代表政府,以国有企业的方式,直接、有力地推进村、乡(镇)的农业集体经济、产业化发展。它既是全县(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又是深入农业第一线帮助村、乡(镇)基层组织为农业现代化排忧解难、优质廉价服务的生力军。在政治上,它通过接收“农业大户”(农业资本家)入股等措施,占领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巩固工农联盟。

  第四项战略决策: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其重点放在建设村、乡(镇)和农业公有制企业的高素质领导队伍上。

  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却是弱势产业的现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来说,实施前述三项战略决策势在必行,然而难度很大、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中因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加强领导的重点放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是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2】因此,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其重点应放在:夯实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的根基,建设村、乡(镇)和农业公有制企业的高素质领导队伍上。据此,作者提出两项建议:

  (一)通过完善《宪法》规定,确立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赋予农民和职工选举、监督、罢免上述基层组织的领导成员,并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3】

  (二)建立建设农业基层组织高素质领导队伍的制度。各级共产党组织力量,深入村、乡(镇)和农业公有制企业,以“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4】为标准,整顿并加强其领导班子,并着力发现、培养居民和职工中符合上述五项标准的优秀分子,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以上四项战略决策相互紧密关联,层次分明,形成合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中,遵循农业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第一项战略决策,坚持并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它是贯彻执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反对私有化的大方向。第二项战略决策,创建由公有制经济掌控、城乡融合发展的村、乡(镇)、县(县级市)三级农业产业化体系。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经和必然的发展趋势。第三项战略决策,创建县(市)属支援农业集体化现代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它是政府通过国营企业,直接、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第四项战略决策,加强共产党对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它是夯实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的根基,建设农业基层组织高素质领导队伍又一项关键措施。这样,党政联手、分工协作、双管齐下、必获奇效!

  注释:

  【1】前资本主义农业是以小农家庭为基础的经营体系;资本主义农业是由垄断资本掌控的产业化体系;社会主义农业则是由公有制企业掌控、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化体系。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一文,外文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第411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须作必要的修改。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一文,外文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第411页。

  【作者系95岁离休老同志,国家统计局原副司长、高级统计师,原国务院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来源:昆仑策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