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包产到户能提高生产力吗(续)

2021-03-22 16:53:1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原上草
点击:    评论: (查看)

  下篇:发展篇

  六,包产到户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分工相违背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方式比小农生产方式确实进了一大步,既符合理论也符合实践。中国很多人对于资本主义的高效率生产很羡慕,鼓吹包产到户的人们更是这些人中的人精。这里就产生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他们接受资本主义生产先进事实,另一方面 ,又在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分工方式。具体表现就是把集体组织的生产科学分工倒退回到个体生产的落后方式。

  中国农业经历了从个体到小集体再到大集体的生产组织,尽管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但已经事实上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管理方式,也就是把生产社会化的实验先行在人民公社这个小范围内进行,生产社会化不但适应资本主义,也适应社会主义,而且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把资本主义先进方式消化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毛主席不但没有反对,而且积极提倡。具体见诸于《论十大关系》。

  众所周知,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不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合作化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既坚守了社会主义基础,也吸收了资本主义管理经验。

  以农村而言,谁也不能否认从个体到合作化带来的一系列进步。因为分工专业化了。取消分工,要求人人都成为18般武艺的史太隆,是不现实的。史某只是文艺作品虚构的人物。十个指头有长短,每个人擅长不一样,举例来说,阿甲掌握牛耙地是好手,但插秧比别人慢,乙插秧快手,学习插秧机技术比别人快,但不懂牛脾性,阿丙是打鱼行家,对于潮汐规律很有一套,但种地技术不大在行。阿丁则是有脑子的人,会想点子,可惜身体比别人瘦,力气小。你把土地承包给这四户人,就算重赏之下,积极性都发挥尽了,会是什么结果不用我说了。但如果组织起来,甲负责耙所有的地,乙带头插秧领跑,并为插秧机改进出了不少意见。丙负责自流排灌和鱼塘管理,丁负责跑销售和弄化肥。结果是大家都能丰收。

  劳动群众集体制度,正是起了组织生产,按各人长处合理分配劳力的作用。公社的分配制度下,社员是按付出的劳动量计算工分的,勤奋的人工分多,懒些的人或者能力弱的人,所得工分自然少。我插队的村子,不过几年间,就有人能盖两层的房子,也有人只住泥砖房,这哪有什么“平均”主义体现?领导带头作用好的地方,根本不存在什么“平均主义”。如果说有平均主义的地方,一定是那些领导没有本事和懒政的地方。

  家庭承包责任制和解散人民公社,因为各家必须对产量单独负责,没有了过去集体时期科学分工各尽所能的生产局面,家家都必须具备生产全过程需要的劳动生产所有专业力量,事实上这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为谁都知道,开拖拉机和使用维修各种农机,只能是少数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方能有条件掌握的,学习先进育种技术也需要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当时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已经是难得的顶尖人才了!不用机械就用牛吧,可是包括疫牛翻地,包括预测虫情,甚至要会看气象,不是家家都有这样的多面手。包到家庭让农业生产走向社会化科学分工的进程被中断。

  要说发挥积极性,并不是只有包产一条路。集体经济发展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得到所有社员拥护的,却是包工到组制度。队长科学分配的工作,不再是集体一起开工一起收工,而是先完成者,经记工员检查后就能走,回家干自己的事。大家你追我赶,积极性也出来了。集体分工好处是个人积极性和集体科学性都发挥出来,这也是农业生产走向企业化的初型。如果这种进程不是被人为打断,今天的农村还怎么会低头遍荒地,满目皆鬼屋,不闻鸡豚声,所见尽童妪?

  现在许多掌握话语权的人还抱着过时思维不放,他们只盯着公社化初期制度不完善经验不足时出现的缺陷,不看公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成绩和经验;只看到现在资本主义的钱袋子丰,不看到资本主义初期剥削掠夺的残酷性;只看着作坊式生产一时的红火,看不到他们破产时的悲惨。尽管不少人向往资本主义,却无视资本主义的高效率是社会生产分工带来的进步,非要认为一家人既有生产权也有经营权才能有积极性。不愿意尊重有人生产是能手经营不行,有人生产不行却经营有方的区别这一现实。这些都是十足的唯心主义,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尽管包产到户生产方式连资本主义都不如,直到今天,还有人为包产到户辩解,在公开场合说老包只是社会管理一种形式上的区别,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基础,生产基础仍是社会主义云云。

  我所在的社队,讲包产,有全能技术的人家基本支持;技术不全面的人家没有底气,虽然反对也没有用,最后结果就是弃耕,把田交给别人,自己进城打工。那些接收的户干不了,就请外地贫困地区的人作临时帮工或长工,给他们很低报酬。剥削就这样产生了。这也叫做“没有动摇”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果与资本主义一样都有剥削,甚至比成熟资本主义更甚,在人民眼里还有什么优越性可言?你叫国人如何不向往西方社会?苏东不就是这样垮台的吗?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实验,都是在尊重农民利益基础上一步步进行。但这种尊重,不是依照迁就农民中的落后自私,而是积极引导。引导是否得法,就是老师和家长的水平问题。中国农村社队“学渣”不少,但“学霸”更多,而且其中大多“学习环境”很差,都是石头山或不毛地。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才是中华民族的榜样。要树典型,就只有这样的典型才有激励作用。

  七,包产到户严重阻碍地方经济

  七十年代中期,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业技术和机械化的进步,公社经济活动已经从当初单一从事农业,向包括农林牧副渔和社队工业全面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所需要的农耕劳动力逐步减少。为中国工业化准备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让许多家庭劳动力重新回到古老方式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劳动中。集体的工业和其他乡村经济事业陷入了非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状态。乡村工业从此走向衰落。

  谁都知道无工不富,由于集体经济全面发展的格局打破了,曾经兴旺的乡村工业风光不再,即使大田作业真的达到如包产到户的推行者所愿,收成不错,单靠种植业也很难致富。何况从84年人民公社解散开始,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逐渐流向都市,在农村耕作的只是家里的弱劳动力,产量与前相比谁都能知道结果如何。这种状态发展的极端结果,就是现在大家都看到的弃耕现象。

  乡村工业的衰落,也造成许多地方特色工艺的失传。

  中国农村千年历史长河中,农民积累了许多农副产品加工和保存经验。农业丰收了,多余产品不能售出,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干品制作,促进农产品成品加工,一方面让产品能长期保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集体经济时期,这些民间加工工艺经历从家庭个体到集体的社会主义改造,规模扩充,设备更新,成为了集体经济一条重要支柱。

  集体经济解体后,把生产规模重新倒退回家庭生产,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市场销售,还是生产设备更新维修,都受到毁灭性打击。一方面,许多传统地方特色产品,原来是在社办或地区性的国有农工商联合企业专门店销售的,交流活跃,城乡人民各得共所。现在这些都不存在了,都市里正规商店因为“大鸡细米”原因,以及收购地点分散,收购运输成本高,导致许多商家不收货了,城市居民也买不到。如果不是本世纪互联网的作用,农民家庭如何卖出这些产品?中间商介入,只能让农民产品价钱被压低,城市售买价值被抬高。买卖双方都受损失,只是肥了那“少数人”。中国国内市场从人数方面计算确实很大,但消费力就发挥不出来。农业产品市场不畅顺,乡村地方加工业又凋零,产品保鲜和提高附加值就很难变现。这是造成农民失收惨丰收也惨,除了被多重剥削外的另一个重要现实原因。

  我们现在对于季节性生产和季节性消费的农产品,通过科学技术搞反季节种植,用以延长消费期限。但也有专家指出,植物生长的季节性是大自然几十万年自然进化的结果,反季节的种植违反这些自然规律,也有已见和未见的害处。此观点是与非我们这些局外人就不参加争论了,但中国古代传统的延长消费期限的民间经验,如把冬瓜、苦瓜、木瓜等做成瓜干,白菜做成菜干,果品做成各类果干和罐头,就是把集中性季节性消费分散成全年甚至多年性的消费,有效地规避了农业生产季节性生长和丰收带来的“生产过剩”之余还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比我们现在的鲜品积压时由政府出面鼓励促销的手段更人性化科学化,同时也维护了市场价格的稳定,减少了丰产时价格暴跌、歉收时价格暴涨的现象,保障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

  现在大家发现市场上鲜有罐头蔬菜果品类食品,特别是保鲜期只有几天的岭南特产荔枝罐头、以及中国南方的菠萝罐头,还有清水豆角、荸荠等罐头蔬菜,超市也基本绝迹。菠萝加工产品甚至还要从台湾进口!而这些几近绝迹的深加工农产品在合作化时期,不但国内市场上到处都是,还远销发达国家赚取不少外汇;发外加工的农民还能获得不少收入。原因很简单:这些农产品深加工,生产上也是有季节性的:如土糖厂、罐头厂干果厂到了不是收获季节就会无工可开;但是在社办企业就不是问题,因为那些工人都是农民,生产淡季就回到生产队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土地是大家一起种,所以他们每年季节性地抽身支援社队工业时也不必要担心家庭承包时期的十几亩地无人照看。

  中国历史上,从来只有因天灾和人祸导致的严重失收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没有丰产年间农民大量造反的情况出现过,其中原因很多,但也离不开地方特色农产品传统加工作坊和民间工艺的功劳。

  说到这里,可能有砖家跳出来辩解,说那也是家庭作业,历史上没有合作也一样兴旺。但不要忘记,从前的所谓家庭或家族作坊,人数并不少于现在一个小公司。当时一个家庭十来二十口人是正常现象,不象今天一家只有三五人。何况很多还是要再雇工帮手的,已经形成好几十人的手工业作坊,成了宋代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集体经济时期的地方特色经济项目,同样是以这些保留了家族传统的特殊家庭为基础,只不过收编到集体中,加入了扩充的劳动力和设施再加入了集体力量帮助下扩大的市场。除了所有制,两者并没有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上的其他差别。

  合作化时期一度兴旺的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深加工带动起来的地方经济副业惨遭凋落,让中国农业难以走出作为主流的低端市场方式,农民要致富,何其难也!

  八,包产到户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

  集体政经组织解体 ,原来的三级管理不存在了,乡村政权管理功能弱化。农民家庭承包的短处逐渐呈现。而各级基层管理对此已经无力阻止,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事实上宣告失败。现在的三农问题,空心村问题,田地荒废问题,根源都在于乡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吃饭靠集体,赚钱靠自己”,村民失去集体这个靠山,只能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当时城市内的大量盲流。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牵一发动全身”。

  大量农民走进城市,为改开后爆发式增加的遍地新私企输入了大量劳动力不假。但负面效应也很明显。首先,抽空了农村,让各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中年以上的妇女和老人儿童等弱劳力,包产到户所谓增产的动力成了笑话;其次,这些人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充当低端劳动力,与城市内原有国企的技术工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这样的工人即使企业管理再严格,也就是那个操作水平。所以这个时期和之后的大量中国工业产品,只能走低端路线,别说同西方国家的同级产品相比无任何竞争力,就是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老牌子工业产品相比,也是相形见拙。现在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商品不耐用,所以纷纷改购外国进口产品。这对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无疑是极不利的。

  资本家也不傻,农民工不行,就花大价钱从原国有企业挖走技术人员,造成国企技术力量的局部断层。国企的困境,一方面是竞争者多了,这个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是自己队伍乱了,特别是技术工人师傅带徒弟的原本自然结构打乱了:要么师傅跑了,要么半拉子徒弟跑了。本来,国企有自己的固定技术培训机构,每年都从自己职工子弟和分配的中专中技毕业生选优秀者加以培训作为扩大再生产后备力量,在企业中形成阶梯式的稳定人才结构。他们熟悉本企业特点,与外来的技术力量相比,后者需要一个适应时间,前者省了。

  至于农民工,由于是无计划的自由流动进城,出现供大于求是常态。城市开始出现大量失业人员。这些人的广泛存在,一方面造成城市卫生和治安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方面让私企老板可以压低工资。同时也为国有企业后来的下岗运动准备了基础。我们知道,国企下岗的工人并不是废料,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一定技术的工人。作为有头脑的国企领导既不想成为千夫所指,也不想失去这些宝贵财富。但别的企业都这样,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成本,你不跟风,产品成本就降不下来,只能最后被市场淘汰。大换血的结果,没有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反而是民工的大批量替代降低了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给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更新换代占领市场带来很大困难。而且民工流动性大,今天还在岗位,明天说不准就跑了。如果再招新的,又面临一个熟悉岗位过程。这又给企业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困难。

  农民工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加上管理民工的包工头制度的落后性和自私性,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的频率远远高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下岗运动前。这就令企业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赔偿金,给企业本来就吃紧的财务增添不少负担。

  在家庭承包制度下,农民工由于长期的个体化生产,“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习惯性思维,让毛泽东时代好不容易培养的集体主义意识荡然无存。这也影响到现代企业健康发展极为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

  有了如上种种负面因素对企业拖后腿,企业进步想快也难。所有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局面,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被拖后腿了。好在军工领域还用人比较传统,要不,影响了武器质量稳定性,真到了战争来临那天就是民族的灾难了。

  然而,战争未来,更大的民族灾难已经敲门了。

  九,农村人口结构和正常发展被破坏

  包产到户作为长期实施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损失,还不是最大的损失。最大损失还是“人”。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可贵的因素。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农村这个广阔天地。

  七十年代农业科学和机械化的发展,节省许多从事耕作的劳动力,集体工副业经济大量吸收这些劳动力,让农民离岗不离土,家庭收入稳步增加。农村人口除了国家工业发展需要的征地招工外,大都保持稳定在乡土。

  家庭承包前,没有所谓自家承包田,有家人在集体非农企业干活的农户,虽然家庭从事耕作劳力抽少了,也不会有后顾之忧。实行家庭承包后,原来在集体非农企业工作的农民就不得不先行考虑自己家中的生产经营任务,集体非农业人力不能再维持正常运转,最后不得不关门。当然这些乡镇企业最后关门或落入私营老板手里,人员流失不是唯一原因,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更大问题还是每个家庭人口自然增加土地却有限。此所以每年一到年末村干部都很头痛:不重新分地,村民有意见;重新分地?与“都分钱等于不分钱”一样道理,劳民伤财之余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本地集体非农经济又解体,多余劳力只能外出求生。大量主要劳动力外出,每年才回来一次,农村原来的高生育水平就此了结。现在就算完全放开生育,也难起死回生:一是经济,几千万光棍主要是农村人,找对象结婚都难,就算能结婚,也生不起养不起;二是生理,夫妻长期分居如何怀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村人口正常发展。

  结 语

  文章暂时就写到这里。写此文目的,如同中医生把脉,目的就是找出病根,给出多个治疗伤病机会,而不是把人打死。尽管讲了很多人民公社的好处,也不是要求回到人民公社制度:毕竟作为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公社制度也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条条大道通罗马”,“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如果让事物按自己规律自由发展,不加以人为粗暴干涉,谁能担保不会出现目前开始推行的集体新经济体制或更好的集体经济体制模式呢?

  (全文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