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五十年代,我国有大批农民育种家,选育上千个优良品种

2021-08-26 10:28:47  来源: 食物天地人   作者:金善宝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从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来,种业政策日益趋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强化了企业育种创新的主体地位。然而,种子应是商品还是公共品,育种是一条腿走路,专家垄断,还是两条腿走路?除了专家外,也发挥群众路线的作用?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没有讨论。

  但是在集体时代,农作物育种则成为群众运动,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时期的群众性、合作性育种是怎样进行的,体现了怎样的科学观,取得了哪些成就,对今天的育种创新有哪些启发?我们近期推出的“育种系列”将尝试启发读者思考如上问题。这些推送既包括集体时代的学术文章,也包括对这一时期培养出的专业育种家和农民育种家的介绍。

  往期链接

  东北农妇攻克世界性大豆育种难题 | 育种系列

  “野败”发现者李必湖:杂交水稻选育的社会主义大协作|育种系列

  1959年 矮化育种取得突破|图片来源:北京农业“记录中国农业农村发展70年沧桑巨变”

  导语

  解放初期,中央农业部发动群众开展选种运动,这大大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涌现出大批农民选种家。2千多个优良品种中约有2/3是各地农民选育出来的。

  195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作物育种科学工作会议着重指岀,今后我国的作物育种工作“必须继续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更好地执行专业机构育种和群众育种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群众育种运动。”农民群众不但能搞系统选育,而且杂交育种、远缘杂交也搞得很好。他们不仅在杂交方法上创造了许多好的技术经验,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作者|金善宝

  责编|张晓宇 芒种

  后台编辑|Liu

  解放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作物育种工作获得了很大成绩,与粮食产量一样也是在大跃进中。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起作用的就达2444个,推广面积达18亿余亩,占播种面积的86%。在解放前的26年内只选育出良种217个,推广面积仅1千多万亩。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了我国的作物育种事业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自从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作物品种已成为农业"八字宪法”中重要的一环,在农业生产上对作物品种的要求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今后我国的作物育种工作应该如何搞法,如何迅速育成更多、更好的新品种来配合农业生产继续大跃进,满足广大人民公社的普遍要求,就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95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作物育种科学工作会议上,总结了解放十年来作物育种工作的辉煌成就,并着重指出今后我国的作物育种工作“必须继续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更好地执行专业机构育种和群众育种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群众育种运动。多快好省地选育出农作物的新品种,充分满足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有人认为革命工作可以搞群众运动,而对科学工作是否可搞群众运动,却发生了怀疑。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解放前的几十年中,作物育种工作只是少数人关起门来搞,和广大群众不发生关系,所以造成冷冷清清的局面,做不出成绩来,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的国家,我们的农业基础在人民公社,如果发动群众积极参加作物育种工作,人多智慧多,我们相信,这门科学一旦为5亿农民所掌握,这将会发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实在说起来,作物育种的群众运动早就搞起来了,而且搞得很有成绩。解放初期,1950年中央农业部就发动群众,做了几种作物的评选运动,选出了不少好品种。例如小麦方面,选出了平原50、蚰子麦等具有早熟、秆矮、耐肥、抗锈等特点的品种。1950年和1956年华北各省秆锈病大流行,这两个品种的产量都较为稳定。现在这两个品种在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栽培面积达5百万亩到1千万亩。由于开展了群众性的选种运动,大大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涌现出大批农民选种家。2千多个优良品种中约有2/3是各地农民选育出来的。

  由此可见,作物育种工作不能搞群众运动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

  

  系统选育法是育成新品种的有效方法

  经验证明,采用系统选育法是迅速育成新品种的有效方法。大家知道,无论是异交作物、常异交作物或自交作物的品种,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相反的,它是受着环境的影响,不断在变化着、发展着的。它的变化是两方面的,有进化的一面,也有退化的一面。我们从这些变化中,淘汰退化的部分,选择适合我们需要的个体,并定向地培育它,就能选育出更好的品种来。必须指出,系统选育的方法,不能和“纯系学说”等同起来,“纯系学说”是品种不变论,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臆造出来的,在那种反动学说支配之下是选不岀好品种来的。

  应用系统选育的方法,从各种作物中选育由来的品种是很多的,特别是农民选种家,一年到头,在田里和品种打交道,他们对某一品种的特征特性了解得很清楚,哪一个植株、哪一个穗发生了变化,他们能够立即把它选拔出来,他们选出来的品种在农业生产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水稻晚粳良种"老来青”是全国劳动模范除永康用“一穗传"的方法选育出来的,现已在全国22个省市推广,并有15个国家引种。"老来青”选出来后,他还是不断地用"一穗传”方法进行选育和繁殖,提高种性。“老来青”经过他不断地选育,从最初每穂平均70粒左右,最大的只有150粒,现在已提高到一般平均80到90粒,最大的达200粒以上。

  “复花生"是山东烟台市福山镇人民公社的农民房纬经即左侨生老大娘在1944年从直立型花生中选出来的。她对花生的识别能力很强,她选到一个花生果,只有两粒种子。在敌伪战争的年代里,她经过许多困推,终于把它繁殖开来。现在已推广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辽宁、甘肃等七个省区。这个品种的优点是成熟早,出仁率高,约达70%,耐低温,约摄氏10到18度就能发芽,抗旱性强。

  黑龙江省农民荆山朴从“满仓金”大豆田里选出一个单株,一荚有4粒,产量比原来的“满仓金”高15%,现已推广到全省。这个品种就是以“荆山朴”的名字来命名的。

  一个品种常常是随着品种的变化而变化的,品种的变化愈大,它的适应环境能力也愈大。南大2419小麦是个白皮种,但在许多地区却出现了少数的红皮种子,有些地方已经选育成一个新品种。例如浙江省农科所从南大2419田里选得一个红皮单株,育成“南大2419红皮373号”,抗赤霉病比白皮种强。白皮小麦的种子休眠期短,成熟时,在多雨的地方,容易发芽,遭到损失。我国的白皮小麦多数集中在华北几省,长江以南,因雨水多,白皮小麦就很少种植,甚至绝迹了,这是长期人为选择的结果。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预测,南大2419在长江以南将来可能会被红皮种所代替。南大2419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口紧、不易落粒,各地农民普遍叫它“难打2419”。但这种性状也是随着地区而变化的,例如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国营农场,它的口就变得很松了,成熟前遇大风,脱粒很多,1平方米落在地上的约达800到1500粒。南大2419在穗部性状方面也有不少变化,各地农民已经选出了不少新品种。

  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不过是千百个农民选种家里面的一些绝少数的例子,仅仅从这些例子来看,各种作物用系统选育的方法进行选种,是可以很快地选出好的品种的。品种是在不断变异的,发展的,继续选种的机会是存在的,“纯系学说”完全是虚构的,没有事实根据的。

  

  农民群众能不能搞杂交育种?

  有人认为杂交育种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要有系统的记载,农民文化程度低,只能搞简单的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必须由科学硏究机关来搞。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不符,农民群众不但能搞杂交育种,而且搞得很好。

  举例来说,内乡5号小麦是河南农民选种家龙文生劳模用南大2419和内乡白火麦、白芒麦、白玉皮的3个父本的混合花粉重复授粉杂交,经过定向培育而成的。这个品种历年的产量比南大2419增产30%以上,比碧蚂1号增产16.1%。籽粒特大,在一般条件下,千粒重达57克。千粒重达到57克的品种,在普通小麦中是很少见到的。这个品种去年开始参加区域试验,并大量繁殖种子,很快即可在生产上应用。广西僮族(现壮族[1])自治区博白县浪平公社的廉受文同志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农民,他从1951到1959年,连年进行水稻有性杂交,创造了水稻新品种12个。这些品种大都具有穂大、粒多、粒重、抗病虫等丰产性能。比当地农家品种每亩增产100到300或1倍以上。

  农民选种家不但在品种间杂交方面做了许多极有意义的工作,他们还在远缘杂交方面做出了前人从未做过的工作,而且已经得到了辉煌的成就。广东新会县的邓炎棠同志用水稻澄秋5号(♀)与高梁(♂)杂交获得了种子,在第一代杂种中,出现了1穗粒数达300到450粒,粒长1.1厘米,比母本澄秋5号粒长0.7厘米增长了0.4厘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异现象。又如广东杨明汉同志用水稻(♀)与稗草(♂)杂交的后代,获得1株有25个分蘖,平均每个分蘖有1200粒以上,另外还有1个达1745粒的大穗。

  黑龙江阿城县巨源人民公社张保同志做了许多大豆和蓖麻嫁接的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绩。1959年在2亩1分杂种地上,每亩产量超过900斤,比当地同样条件、同样品种的大豆亩产平均220斤提高了2倍到3倍多。嫁接后代幼苗生长的非常好,结荚比一般大豆多3倍以上。出油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同一品种未嫁接的大豆,每百斤多岀油3到4斤。张保同志还进行许多其他嫁接试验,如槐树接大豆、山槐接大豆、山里红接大豆、向日葵接大豆等都获得显著的成功。

  

  农民选种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农民群众在育种工作方面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就,绝不是偶然的。

  首先应该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都遭到各种各样的讽刺与打击,例如张保同志准备把大豆芽往蓖麻幼苗上接的时候,就有人对他说:“你这是胡扯呢,当会计无事干了”。有的人说:“老张你纯粹是瞎扯呢,没看谁用蓖麻接大豆能活,没事待一会儿不好,费那个劲呢”!这是多么大的讥讽呀!如果当时没有党的大力支持和鼓舞,很难设想,他还能够坚持下去。

  其次,他们在反动统治时期经历了长期的艰难困苦,吃不饱,穿不暖。他们迫切要求改变“一穷二白”的根本面貌,他们对生产的热情很高,所以他们对育种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他们并不是“当会计没事干”随便瞎搞的。

  杨明汉把水稻与抗逆性强、粒子多的稗草杂交,邓炎棠把水稻与茎秆粗矮的高梁杂交;张保把大豆与含油量高的蓖麻嫁接,都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因此,在杂交后代中终于选出具有稗草、高粱和蓖麻特性的水稻和大豆,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他们在杂交过程中都是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当遇到困难不得解决的时候,他们就扭住这个问题不放。他们在走路时想,吃饭时想,甚至晩上做梦也在想。他们在杂交方法上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例如邓炎棠对水稻去雄用温汤杀雄的办法,掌握了秈稻和粳稻的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杂交的结实率较高。授粉的方法有用毛笔授粉,直接将父母本穗子轻轻碰撞,把去雄的母本搬到父本田内自由授粉等。为了提高结实率,他还接连授粉几次。

  农民选种家都懂得,远缘杂交的工作不是简单的,要想得到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具有前人所没有做过的,非常艰苦的探索性工作。所以他们所做的杂交并不只限于这种作物和那种作物杂交,而是分别和许多种作物来杂交的。水稻和稗草、髙粱、玉米、狗尾草等杂交;大豆和蓖麻、槐树、向日葵等十几种作物杂交。他们所做的杂交,从数量来说也是很多的,例如大豆与蓖麻嫁接就达3000棵到4000棵。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改变水稻与大豆的种性,创造出合乎人类所需要的新种。

  

  农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任务

  解放以后的短短十年中,我国在作物育种工作中涌现出大量卓越的农民选种家,他们无论在系统选育,品种杂交和远缘杂交方面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辉煌胜利,是米丘林路线和摩尔根路线斗争的伟大胜利。

  广大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改造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在作物育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成绩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农业科学工作者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严肃地对待农民选种家的成绩,虚心向他们学习。如果对农民的成绩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熟视无睹,随便否认他们的成绩都是非常错误的。

  我国有24000个人民公社、5亿农民对农业生产有髙度的积极性,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很大,他们在农业科学上的创造仅仅是个开端,今后的发展将是无穷无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真地、细致地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找出远缘杂交的遗传规律,予以科学的解释,从实践中来提高理论。同时,人民公社是我国作物育种的基层组织,农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基层,积极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科学水平,做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把我国的作物育种事业迅速向前推进,这是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政治任务。

  注释:

  [1]1965年 10月 12 日,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 国务院正式批准, 把 “僮”改为“壮”,“僮族”改 为“壮族”,“ 广西僮族自治区”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之所以改名,据说有如下原因:一是由于“僮”字的涵义不够清楚,各地的读音也不一致, 容易引起误会。二是僮字有贬义。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僮族”的“僮”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僮”含有“仆人”的意思。三是,僮与壮相比,壮则带有正面褒义。周总理说将“僮族”改为“壮族”,“壮”有健壮、茁壮、充满活力的意思,希望壮族兄弟身体健壮,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a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