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蒋高明:《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一 且看甘蔗姓“林”

2017-03-26 15:51:0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蒋高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一 且看甘蔗姓“林”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曾对灌木姓林问题提出质疑的内蒙古某旗县林业工作者王长荣先生,最近再爆猛料:甘蔗也姓了林,“蔗林”上了央视。正如沙蒿、盐爪爪、锦鸡儿、珍珠是灌木或半灌木,不是林一样,甘蔗从来就不是林,连半个木字都没有。甘蔗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怎么摇身一变成为林?如果这样闹笑话,且没有指出来,岂不是欺负偌大的科技界尤其林业科学领域无人?森林是什么?必须是木本植物,有明显的主干,有一定的木材蓄积量,有一定的高度。如果那森林尚不如草高,那森林里找不到有骨感的木材,那能叫森林吗?农业部门将土豆当主粮,林业部门将灌木、甘蔗当森林,如果其它部门都这样忽悠老百姓,不出事才怪呢!建议有关部门不要再继续玩文字游戏了。闹笑话不说,最关键是如果变相要钱,那可是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犯罪啊。

  什么是林木?必须是木本植物,有明显的主干,有一定的木材蓄积量,有一定的高度。可是农业部门为了政绩,为了指标,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把草本植物当成木本植物,丢人现眼,坑国误民,必须问责,必须严厉惩处。比如甘蔗,从来就不是林,连半个木字都没有。甘蔗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怎么摇身一变成为林?如果森林不如草高,森林里找不到有骨感的木材,能叫森林吗?农业部门将土豆当主粮,林业部门将甘蔗当森林,如果所有政府部门都这样忽悠老百姓,能不出事吗?这里全文引述一篇文章,请朋友们辨析。

  “欣闻”“蔗林”声

  前些时候,偶见CCTV记者在甘蔗地里话“蔗林”,不由得一股凉气从脊梁骨冒了上来。

  记得当年“西北风”流行,一曲“泪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风靡全国。当时我就纳闷儿:林当从木,而蒿为高草,岂能称林?但一琢磨,毕竟是文艺作品嘛,唱唱而已,“白发”还可以“三千丈”嘛,何必杞人忧天?

  然而我错了。没过几年就发现:由顶层林业部门设计的GB,还真的就把沙蒿蒿给提拔成了“林”!此外还有“盐爪爪林”“红沙沙林”“珍珠珠林”“锦鸡鸡林”等等,总之,在干旱的草原与荒漠上,凡是能形成较密集群落的低矮灌木、半灌木统通升格为“林”!

  我这个边陲草根怎么也想不通:那些盘踞学术权坛,以操弄“第一生产力”为业的欺天大圣们,究竟中了什么疯魔,竟敢“指戈壁为森林”?

  我不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少林科院所、林业院校系,不知道有多少林学讲师、教授、研究员、海归和专家型林官,也不知道有多少与林学相关的学士、硕士、博士、院士。只知道自己这十几年不懈累牍,仅就一个问题向林学界乃至各界苦苦质询,结果是,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位师长与朋友表示理解和支持外,基本无异于在碑林中孤独地呐喊。特别是一些塔尖之士,越俎代庖成瘾却对本学科内的常识性质疑装聋作哑。悲夫,哀乎,科学春天里的阴森!

  话说回来,时下又现“蔗林”之谈,且未见有人提出异议。新闻报道不允许像文艺作品那样肆意夸张,乃是规矩。所以“蔗林”之说应该比“沙蒿蒿林”之唱更靠谱一些。这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或许这是又一次“扩林”前兆?鉴于先前思想保守的教训,本草根斗胆尝试超前思维如下。

  “蕉林”之称古已有之,今又“欣闻”“蔗林”之说。好了,同理可证:凡是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均可称“林”,例如“芨芨林”“沙竹林”“荻林”“苇林”“蒲林”等等。又鉴于半个世纪前就有过甘蔗林——青纱帐的诗吟,所以把玉米高粱当作“速生林”亦属“顺理成章”的事。说不定哪一天那些惯于说一不二、勇于逆袭成规的学霸们一高兴,一闭眼,胆子更大一点,把Stipa也给弄成“林”。这就好了,全国一片大森林!我曾戏言,再过几十年,我们重相会,草原没有了,全都被“森林”。

  就在短文收笔,并为自己终于有了点超前思维能力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忽又“欣闻”“土豆主粮化”。在感慨“真是太有才了”的同时,也发现自己思想解放得还远远不够,须赶紧创新思维。于是我认为:基于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只有马铃薯可以拯救人类”的口号在今后或许会不断地更新“主角”,使凡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其价值较之土豆肯定互有短长)均有可能被渐次提升为“主粮”。我国粮食产量势必会出现常态化、眼镜蛇式攀高的大好局面,前景“无限光明”。那些常为“粮安”与“红线”忧心忡忡的人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过,我仍然坚信:天日昭昭,清浊会有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