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为生态农业正名 新京报捏造假新闻攻击中科院科学家意欲何为?

2015-11-11 16:42:38  来源: 弘毅生态农业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作政 彭召昌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编者按】

  2015年10月20日,新京报记者对中科院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所办弘毅生态农场的收益作出报道,题为“中科院博导’六不用’种田疑被炒作”。该文质疑蒋老师“六不用”生态农场的实践成果、诋毁蒋老师的诚信。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依赖化肥、农药、农膜的化学化生产方式带来了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土壤退化等诸方面的问题。这一生产方式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危机已经引起原来越多的关注和反思,中国农业在“化学农业”和“生态农业”之间面临着道路选择问题。蒋高明老师及其团队力行9年的生态农场实践具有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和诏示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新京报的报道显得尤其可疑。

  报道发出后,蒋高明老师声明该记者以“随便聊聊”之名曾对其进行采访,文稿发出之前也并未如承诺交给他核实。食物主权的志愿者曾经几次参访蒋老师的生态农场。报道发出时,本文作者之一恰好在农场参访,特撰本文,结合实地考察,解读“六不用”背后的科学和现实依据,供读者明断。

  2015年10月20日新京报B11版新食品周刊·食届整版报道:中科院博导‘六不用’种田疑被炒作,副标题: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山东办“生态农场”:对外称5倍效益引行业质疑。

  纵观全文,新京报的质疑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弘毅农场“六不用”产量;其二,弘毅农场“六不用”成本;其三,蒋高明的身份。非常有趣的是,文章对弘毅生态农场如何做到“六不用”和如何实现“5倍效益”不做解读,而这两者正是弘毅生态农场科研与实践的价值所在。

  弘毅农场“六不用”是指“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

  弘毅农场是如何做到“六不用”的呢?为做到“六不用”,实现能量、元素的高效循环,整个农场分为三个生产区,分别为初级生产区、次级生产区和三级生产区。

  初级生产区:农田(玉米+小麦,微储鲜秸秆与杂草)、荷花池与鱼池(产出莲藕、泥鳅和鱼)、林地与玉米地(林下养鸡 )。

  次级生产区:产出牛(微储鲜秸秆喂养)、害虫(诱虫灯捕捉)、鹅(杂草喂养)和蝗虫。

  三级生产区产出牛粪、鸡粪、虫粪、沼气和蚯蚓(林下空地养殖)。

  通过三级生产区能量、元素的循环互动,可以实现秸秆喂牛、牛粪还田,鹅除草、鹅粪还田,杂草养鱼、林下养蚯蚓,林下空地、玉米地养鸡,诱虫灯捕虫,害虫、蝗虫、蚯蚓喂鸡,牛粪、污水制沼气,沼气照明、做饭等多项生态农业流程。

  粗略梳理,弘毅农场至少激活了四条循环运行的生态链:

  蒋高明团队把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自然规律加以系统运用,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套能量、元素高效循环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对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能量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才造就了弘毅农场低成本、高产出、零污染的农业模式。

  针对3个质疑,我们逐一来看。

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产量比较

  “中科院博导蒋高明对新京报记者称,其研究团队租借的是村里’条件最差’的农田,在带领农民采用‘六不用’法生产停用农药、化肥、除草剂3年后,总共45亩大田收获产量4.1万斤,平均亩产911斤,超过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地产量(平均800斤/亩)的13.8%”。

  事实上,2010年弘毅生态农场试验田玉米亩产480.5公斤,周年粮食产量已经达到1028.4公斤。此后,周年粮食亩产更是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水平,将“条件最差”的农田变成了“吨粮田”!经过连续多年实验,弘毅农场试验田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亩产出远超农场外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田地的平均产出。

  新京报记者不对弘毅农场如何做到“六不用”做解析与质疑,却借来历不明的“一家北京有机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和“一家有机企业项目负责人”之口,凭自己对一些产量数据的选择性解读,就重重抛出对弘毅农场大田产量的质疑,既不严谨,也不负责任,还有误导之嫌!我们不得不怀疑记者先生的职业操守何在?如果还难以理解,我们倒要问:世界上有什么化肥的肥力比得上一亩地5吨腐熟牛粪的效果?如果问,牛粪从哪里来?那欢迎新京报记者先生来弘毅农场的牛圈参观,数百头牛的阵容一定让您叹为观止!

  《新京报》记者还特地援引国际上著名的《自然》杂志201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有机农业的产量大幅低于常规的农药化肥农业——在发达国家低20%,在发展中国家低43%。记者还讲述了蒋高明也向《自然》杂志投稿阐述自己的生态农业观点却被拒的故事。在这里,记者再次暴露了自己在证据选择方面的偏颇,以及对于生态农业基本运作机理的误解。

  主流媒体对《自然》上那篇文章的误导性解读,其实早就被处于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第一线的学者专家们批驳得体无完肤,在这里我们无需赘述,且仅举几例。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美国罗戴尔研究所同样在2012年发布了其长达30年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结论是:有机农业在正常年景的产量和常规农业不相上下,但在遇到诸如旱情和不利环境因素时其产量则要赛过后者。

  从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获得国际农业发展硕士学位,在亚非拉50多个发展中国家有着40多年农业实践,先后为福特基金会、康奈尔大学和联合国等组织和机构提供咨询的罗兰德·邦奇, 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环境研究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并在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教研和倡导的埃里克·霍尔特-吉梅内兹,以及印度资深植物学家纳塔拉简和威利,都以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证实,在常规化学农业导致土壤退化、地力下降的地方,正是生态农业的操作规程使得农业产出得以增长一到三倍!

生态农业的最大优势

  其实,上面这些例子还不足以说明生态农业的最大优势所在。生态农业和常规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两点。其一,多作物混种以及种养结合所带来的远超常规农业的农产品综合产出。如果只是和崇尚单作物种植的常规农业比较单一作物的产出,那就遗忘了生态农业同时种养的其它农产品的产出,会极不公平地大大低估生态农业每亩地的总产出。这就好比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严重偏科,只有一门课程成绩优异,其它各门成绩都是鸭蛋,而另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很优异,这两个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比较成绩相信读者自有判断。生态农业相较常规农业的第二个巨大优势,在于投入—产出比方面的超高资源转化效率。和生态农业相比,常规农业所采取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水、能源、矿藏等),制造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并耗费从政府到学界再到企业的大量人力物力。这些远远超出生态农业不知多少倍的投入,得到的只是和生态农业相当(从单作物亩产看)或远逊于生态农业(从每亩综合产出看)的产出,那么其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之低也就可见一斑了。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上面的类比,那么代表常规农业的那位偏科学生便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比如请昂贵的家教,再加上整天熬夜奋战,才在某一门课上取得优异成绩。不用说,优异成绩的取得,背后是高昂的成本—不菲的额外投入,而且很可能无法持久—透支身体。

生态农业的成本与效益

  这里先要对生态农业是什么做简要说明。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百度百科定义)。生态农业要求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因此,生态农业,也称之为循环农业。正因为有了不同环境要素层面的良性循环,环境才得以保护,水土才得以保持,人类才得以延续。平邑县蒋家庄弘毅生态农场正是这一理念实践与应用的典范,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选择有着宝贵的启示意义!

  常规种植大豆、小麦的亩均费用与用工情况是怎样的呢?

  根据2014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简称:《资料汇编》)提供数据,2013年小麦种植亩均费用和用工合计761元①,同年大豆种植亩均费用和用工合计405元②。

  常规种植小麦、大豆的成本收益情况怎样呢?根据《资料汇编》,2011年到2013年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量374公斤,总产值902元,总成本915元,净利润为-13元,2012年全国小麦亩均净利润21元,2011年为118元。2013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量138公斤,总产值660元,总成本626元,净利润34元,2012年全国大豆亩均净利润129元,2011年为122元(如表所示)。

  弘毅农场“六不用”大田的亩均费用与用工情况有多少呢?

  根据弘毅农场办公室主任曾彦提供的数据,按一年两茬计算,大田亩均成本与费用为:小麦种50元、大豆种60元、肥料400元、灌溉200元、除草420元、诱虫20元、机耕160元、播种160元、收割160元、晾晒30元,合计1660元,另外加上租地600元,总计2260元。其中,肥料为腐熟牛粪,采用人工除草。而常规一季小麦总费用761元,一季大豆405元,两季成本相加1165元。

  相比而言,生态农业的种植成本比常规农业要高,但生态农产品收益情况是怎样呢?

  近年来,弘毅农场积极探索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2013年、2014年弘毅农场通过零售、批发等形式累计向市场销售自产小麦面粉14000斤、玉米粉10000斤,销售价格在每斤9元左右。2015年开始,弘毅生态农场积极拓展网络渠道,并在淘宝网开设店铺,目前已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00来个稳定淘宝会员。淘宝网弘毅 “六不用”大豆15元/斤,“六不用”小麦面粉48元/5斤,“六不用”全麦粉40元/斤,“六不用”花生(带壳)39元/3斤。按淘宝网售价计算,弘毅农场大田(40亩)扣除亩均2260元的直接生产成本与费用,每亩毛收入超过1万元。弘毅生态农场的效益何止常规种植(2011年340元,如表1所示)的5倍!

  总体而言,当前农民的问题是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并且以公平、合理的售价出售。因此,推广生态农业、革新农产品流通是当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蒋高明其人

  新京报记者质疑“蒋高明其人:生态农业创新者还是不学无术者?”,所借的只是那些不知名姓的“植研所人”、“中科院植物所多位负责人”、“另一位植物所老专家”之口。这些难以查证、类似流言蜚语的说法,到底能否作为评判蒋高明学术资历的依据,相信读者自有鉴别。新京报记者先生日理万机,无暇就此事深入查证,笔者也非闲人,但还是特意到权威网站搜寻查证。结果发现,辑录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③文献的Thomson Reuters数据库可以查到蒋老师在SCI期刊发表的论文。笔者搜索到的结果是这样的:从1992年至今,中科院植物所的蒋高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了7篇论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3篇论文,以第三作者身份发表13篇论文,以第四或第四作者以外的身份发表28篇论文,总计71篇论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SCI论文数据库的搜索结果依赖于具体的搜索参数的设置,笔者在有限时间内搜索到的蒋老师的SCI论文应该还只是一个“不完全统计”。

  鉴于新京报记者动辄借中科院植物所某负责人之口来质疑蒋高明,笔者又前往中科院植物所的官方网站了解,结果发现蒋老师在所里的资历无可质疑。在网页http://www.ib.cas.cn/duiwu/zuzhang/ 上, 中科院植物所列出了五大类的重点实验室,其中的“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以及“植被与环境变化”两大类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级别。蒋高明是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下19个研究组中的“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研究组”的课题总负责人。在蒋高明老师的植物所个人主页http://sourcedb.ib.cas.cn/cn/expert/201110/t20111006_3358930.html 上,明确地写着:“迄今发表论著20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已培养了37名硕士、博士、博士后。毕业生中,10 人出国深造,13 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8 人进入大学任教,3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10人晋升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9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全程培养了中科院植物所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并培养了德国、法国、美国、伊朗等进修生5人。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8人。”在此,笔者倒想咨询一下新京报记者先生,难道中科院植物所官方网页上的介绍,还不如子虚乌有的“植研所人”和“另一位植物所老专家”的个人看法来得准确、可信?

  新闻作者无视蒋高明老师建设弘毅生态农场的十年努力与成绩,以及在生态农业、植物研究领域的累累硕果,公然质疑“蒋高明其人:生态农业创新者还是不学无术者”,我们不禁要问:新京报记者先生您安的是哪门子心呢?敢情您是真为中国农业发展担忧呢还是借机棒喝异己呢?您要是真为中国农业发展忧心,还请您多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然后为农民呼吁、为农村发声!

  至此,各位读者看官对于新京报3个质疑的是非对错相信有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我们还要对蒋高明老师旗帜鲜明的“不用转基因”表示极大的敬佩!因为,在中国老百姓与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存在巨大争议的今天,在诸多学者、官员谈转色变的背景之下,蒋高明老师坚持“不用转基因”的坚定立场与行为更体现了一位爱国忧民学者的担当与勇气!

  中国作为有着四千年延绵不断农耕历时的文明古国,建立了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探索了一套精良的、可持续的农耕方式。今天我们呼唤生态农业,意味着对传统的回归,对祖先的继承,对后代的负责!

  在化学农业盛行、工业化农业思想占据主流的当今中国,蒋高明老师的生态农业实践有着非常可贵的参照与反思价值,蒋高明老师和弘毅农场也必将在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蒋老师,我们支持你!

  李作政、彭召昌 2015年11月9日

  注释:

  ①主要包括:种子59.51元、化肥费156.98元、农家肥费13.23元、农药费17.13元、农膜费0.02元、租赁作业费154.95元、机械作业费119.62元、排灌费32.27元、畜力费3.06元、工具材料费3.31元、其它直接费用1.47元,间接费用9.77元,两者合计417.08元,每亩人工成本343.78元。

  ②主要包括:种子费35.06元、化肥费54.28元、农家肥费1.01元、农药费14.33元、租赁作业费85.35元、机械作业费81.30元、排灌费2.07元、畜力费1.98元、工具材料费2.19元,间接费用11.24元,两者合计204.27元,每亩人工成本200.95元。

  ③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