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传正气

环球时报:英雄不可抹黑,扶正方能祛邪

2013-07-18 21:18:17  来源: 戴旭博客   作者:戴旭等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图为艾买尔·依提在擦拭烈士墓碑。张鹏程摄

“毛主席万岁!”——艾买尔·依提:半生的守墓时光 

不管是毛主席纪念堂,还是国家博物馆,只要任何与毛主席有关的地方,他都会长久驻足,且眼含泪花。站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他对着我的镜头说:“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万岁!”瞬间,我的泪水也夺眶而下。【文后附详细报道】


  环球时报编者按:新疆维族老人艾买尔·依提自愿守护中印战争烈士陵园40年,他超越民族的国家忠义精神感动了很多人。《环球时报》与中国社科院政治所特此联合举办“国家忠义精神座谈会”。


  人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

  冯钺(中国社科院政治所信息资料室主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忠义为主的国家。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每个群体里都可以找到,在中国历史上向来就是主题。它包括了对天下、国家的忠义,不能简单用近代以来依据西方历史特点形成的民族(nation)概念来衡量和判定中国、中华民族的情况。如十世纪初,当时一直在努力挽救唐朝的是以李克用为首的沙陀人,这些后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沙陀人所表现的忠义精神值得后人了解和学习。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忠义精神对凝聚一个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个国家、社会凝聚力的最高体现,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在历史大转折关头尤其如此。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为何结果迥异?原因之一是当时的日本成功地落实、动员了社会忠义精神,凝聚社会共识;而当时的中国则没能凝聚起社会共识并投入共同事业。如今一些资源丰富的后发国家之所以发展情况不好,社会凝聚力差是一个关键原因。我们不能指望永远享有顺利的经济政治环境,只能寄希望于自己有足够凝聚力和能力应对一切波折风浪考验。

  吴述纲(教育部直属机关团委书记):人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凡一个民族的崛起,无不伴随着民族精神的崛起;凡一个民族的衰落,无不伴随着民族精神的衰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当今远不是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个别国家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所维护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是国际社会现实的行为规则。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日益走向多元,传统观念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凝聚十三亿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这也正是一切敌对势力忌惮、仇视,不遗余力地妄图瓦解我们民族精神的根本原因。


  国家忠义的捍卫者显得孤独

  戴旭(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犹太人被灭国1800多年,为什么还会复国,就是因为坚持了民族忠义。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一些中国人在街上看热闹,看清军和八国联军打仗。后来共产党重新唤起忠义精神,建立新中国,但现在又面临着巨大挑战。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教年轻人什么呢?在培养一批世界公民,是沿着当年杜勒斯设计的冷战路线,要把共产主义青年变成世界公民。国家不提了,爱国不提了,忠义不提了,就是一心学自然科学。结果中国的人才世界通用,而搞社会科学的人,很多在传播西方价值观。一些中国人在努力延续、捍卫中华大义、国家忠义时,会发现自己有些孤独,面对的敌人很强大,但背后的支援不多。而把灵魂抽掉,让精神没有了,整个民族就垮了。当年苏联就是因为放弃精神旗帜而解体的,我们的国旗还在飘扬,但精神旗帜在哪?我们必须马上号召,守护住中华大义。

  李玉桥(“独家网”总编):今天年轻人更流行的价值观是,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通过不断尝试、个人奋斗,在成功中实现个人价值。而为他人牺牲的忠义精神,并不能导向个人的“成功”,于是也就不受人青睐。自由主义和个人奋斗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但这种价值观也有其不利影响。尤其在当前中国,“自由”和“权利”这些概念被大量滥用了。许多人对自由的理解就是“我想干吗就干吗”,对权利的理解是“我要干这个,谁也管不着”。重权利,轻义务,对责任和使命的忠诚则显得缺乏。

  但是,复杂运行的社会总是要求一些成员从事某些需要奉献牺牲的职业,或者一些特别需要“职业道德”的行业。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社会秩序的守卫者,是否给他们足够的尊严和荣誉,这考验着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将影响我们的社会能否良好运行。


  弘扬忠义精神,关键在民间

  梅新育:忠义精神的继承、弘扬、培育,关键在于民间,它只有成为众多社会普通成员发自内心情感的精神,才是有生命力的精神。一个社会,倘若只是所谓“上流社会”腐败没落,但社会流动性依然存在,那还不算致命;如果连社会基层成员也全面腐败,社会将不可救药。因此,那些普通人表现出来的忠义精神更令人振奋,让人看到社会对忠义精神的普遍认同与追随,意味着我们培育、弘扬这种精神依然有较好的基础。

  冯钺:对中华忠义精神的传播不光要在国内进行,更应在国际上进行。忠义精神和中国人的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西方国家的许多资料,经常有意无意地把中国人(Chinese)的概念限定在“汉”人群体里,将构成中华民族的其他族群排除在外,让受众误解中国人只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其他的族群、土地是后来被汉人占领和征服的,根本谈不上对中国、中华民族的忠义。

  与之相对的是,我们虽有大量有说服力的资料、史料,却没有翻译成外文,没能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反观日本与西方的接触虽然与中国差不多同时起步,但它很快就深知大量用外文传播自己观点和理念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在国内唱独角戏。因此,做好国内工作固然重要,是一切成功的基础,但国际上的理解、支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也必不可少。

  吴述纲很难想象一个任人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民族可以复兴,一个容忍挑战民族价值底线的国家可以富强。扶正方能祛邪。对此,我们的媒体负有责任,政府负有责任,我们每个人也有责任。当挑战民族价值底线的人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时,当维护民族大义的英雄被追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会遥远。这正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新闻背景:

  退伍老兵艾买尔·依提,祖孙三代在新疆叶城烈士陵园守墓43年,默默陪伴着陵园内的211位烈士——

  ——艾买尔·依提:苍茫戈壁的痴心坚守

  陈金财 记者 孙兴维

  2013年05月27日13:24 来源:解放军报  


  图为艾买尔·依提在擦拭烈士墓碑。张鹏程摄

  他是一名老兵。退伍返乡后,年纪轻轻就当上中学校长。正当前途大好时,他却出乎意料地辞去校长职务,去烈士陵园当了一名守墓人。

  这一守,就是35年,直到老兵真的老了,干不动了,才光荣退休。

  然而,故事还没完。老兵的儿子和孙子开始了接力。一家人像愚公移山一样,干着一件他们引以为豪的事情。如今,祖孙三代已守了43年的墓。

  这43年时光,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但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对老兵来说,却有点陌生。他一直铆在荒凉的苍茫戈壁,默默陪伴着战友。肃穆的烈士陵园,便是他的全部世界。就连他的三个儿子,也都是在陵园里出生、长大。

  老兵叫艾买尔·依提,今年已72岁。那座几乎燃尽了他大半辈子生命的陵园,位于巍巍喀喇昆仑山脚下,叫新疆叶城烈士陵园。这座陵园于1962年开始修建,在那里安息的有211位烈士。他们中,有的在沙场上为国捐躯,有的在和平年代因公牺牲。

  初夏时节,当记者见到艾买尔·依提时,他正在全神贯注地擦拭烈士墓碑。往日峥嵘岁月,在老兵脑海中,就像昨天一样,那么近,那么清晰。

  那是1960年,艾买尔·依提报名参军,和后来英勇牺牲的“滚雷英雄”司马义·买买提是战友。军旅8年,艾买尔·依提历经血与火的考验。退伍后,凭借自身优异素质,他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中学校长等职务。1970年,叶城县公开在全县招募看守烈士陵园的人选。艾买尔·依提获悉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不当校长,当守墓人!

  “不少战友为国捐躯,他们走了,我活着回来,我还能为他们做什么呢,陪伴他们,教育后人,这对我心里是个最大安慰。”提起当初选择守墓的初衷,老人仍然显得异常激动,眼里噙满泪花。

  在外人看来,守墓这份工作枯燥而又平凡,琐碎而又重复,难以长期干下去。但艾买尔·依提坚持了大半辈子。每天,他起早贪黑,打扫卫生、绿化园林、擦拭墓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该干的活干不完,要做的事做不完,一天下来,全身酸痛,但他依然甘之如饴,觉得很幸福、很充实。

  安心守墓的同时,艾买尔·依提还当起了解说员,热心地向前来悼念、瞻仰英烈的各界人士,宣讲战斗英雄的故事。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些年来,有一定规模的解说,就达1200余次。


“毛主席万岁!”——艾买尔·依提:半生的守墓时光 

不管是毛主席纪念堂,还是国家博物馆,只要任何与毛主席有关的地方,他都会长久驻足,且眼含泪花。站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他对着我的镜头说:“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万岁!”瞬间,我的泪水也夺眶而下。

2013年07月15日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没有水,就用铁皮桶和轱辘车运;没有电,买不起蜡烛就点油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艾买尔·依提坚守了四十几年,有人说他傻,但艾买尔·依提却认为守墓是他干过最光荣的事。

  73岁的维吾尔族大爷艾买尔·依提来京之前准备了好几天,西装、衬衫、战友照片、箱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远门。7月5日凌晨4点,艾买尔·依提和儿子艾尼瓦尔终于如愿,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艾买尔·依提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张黑白的甚至有点褪色的战友照片,对着它说:“司马义·买买提,我们来北京了。”照片中的司马义·买买提年轻而英武,不过他在中印边境自卫战中倒下了,在喀什地区叶城县烈士陵园已经躺了整整43年。艾买尔·依提就是那座陵园的守护人,也整整守了43年。

  

  苍茫戈壁中的坚守

  艾买尔3岁时,母亲去世,8岁父亲去世。16岁时参军入伍,在新兵连里,他认识了照片里的那个战士司马义·买买提。因为志趣相投,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随后司马义·买买提被分到了西藏,艾买尔·依提则分属和田军分区。年轻的伙伴没想到,这一次分离竟成永别。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同年10月27日,司马义·买买提在中印边界率班乘车巡逻过程中突然遭到印军伏击,为吸引压制敌军火力掩护全班展开还击,他端起冲锋枪站在汽车上向敌人扫射,三次中弹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国防部于1963年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得知好友为国牺牲的消息后,艾买尔·依提悲痛欲绝。

  为鞭策自己,他在手背上刺青,左手刺五角星和枪,右手刺莲花。“莲花代表着自己的家乡新疆,五角星里写着八一,代表着军队,枪代表着守卫国家。”艾买尔·依提说。

  1968年5月,艾买尔·依提从部队复员回家,在组织安排下先后担任了村支书和中学校长。当时叶城县烈士陵园已经建成,艰苦的守墓环境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原来的两位守墓人都想要离开。1970年叶城县对外公开招募守墓人,当民政局领导找到了艾买尔·依提时,他一口答应了。他带着妻子和不足半岁的儿子搬进了陵园,甚至都没有考虑过可能遭遇的生活困难。

  当时月工资30元钱。按照市场物价计算,一袋面8块钱,而食用油一斤也只要6毛。艾买尔·依提一家人基本的生活开支是足够的。但陵园地处戈壁,常年干旱,并且没有供水系统,最近的水源距离他们也有两三公里远。

  180公升的铁皮桶加上轱辘车,这是艾买尔·依提一家最熟悉的生存工具,墓园里所有的用水包括饮用水、生活用水、浇树的水,全部需要依靠人力一点点运进来,每天好几趟。这也是陵园里其他守墓人频繁更换留不下来的原因。

  艾买尔·依提刚开始守墓时,有点害怕,但一想到是陪伴战友,也就渐渐习惯。虽然当地民政部门一直调派增员,但很多人都干不长。仅1970年到1980年,10年之间就换了30人。

  2002年,艾买尔·依提退休,大儿子艾尼瓦尔开始接替父亲守墓,两个小孙子也经常来帮忙。

  两辈人的无悔选择

  挖渠、修整坟茔是艾买尔·依提的主要工作。按照维吾尔族人的习惯,坟堆上总会插上一根棒子,而每年更换棒子代表着亲人去悼念了逝者。往往烈士陵园里的许多坟墓都没有亲人看望,艾买尔·依提便在每座坟茔两边种上树苗,一来符合维族的风俗习惯,二来也可以荫庇坟茔。再者,一抹绿意也能让陵园显得不那么荒凉。新疆干燥的气候让树苗的生长受到极大的影响,但凭着艾买尔的坚持,30年里种活了两万棵杨树。

  没有水,就用铁皮桶和轱辘车运;没有电,买不起蜡烛就点油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艾买尔·依提坚守了四十几年,有人说他傻,但艾买尔·依提却认为守墓是他干过最光荣的事。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国家的安排,只要政府让他留下来,他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即使其他人觉得守墓不好,这也是艾买尔自己喜欢干的事。

  每年的新年、清明,以及维吾尔族集体扫墓的6月15日,艾买尔·依提都会为每一个烈士扫墓。拔去墓前的杂草,擦拭墓碑,看看坟边树苗的长势,维族人的祭奠并不烧香烛冥纸。有时,他会自顾自地在司马义·买买提、罗光燮、王忠殿这几位战斗英雄的墓前说说话,“你们安安静静地睡,你们干不了的活,我们来干。”

  与艾买尔·依提在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现已经成了局长,有的担任着喀什地区专员,仕途一帆风顺,而他除了苍老许多外,一直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守墓人。但他只担心下一任守墓人该由谁来担任。大儿子艾尼瓦尔知道父亲的心事后,2002年辞去工厂修理机械工作,从父亲手中接过守墓的接力棒。十年过去了,艾尼瓦尔无悔,理由是“老爷子干了一辈子的活,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2006年,艾尼瓦尔记得,陵园里来了3个陌生人,一老妇带着儿子和孙子,在那片整齐的烈士墓碑里挨个地寻着什么。凭守墓人的经验判断,他们应该是烈士的亲人,艾尼瓦尔想上前询问,艾买尔·依提摆了摆手,“他们自己能找到”。老妇停下来,指着墓碑上的名字,“这就是你爸爸,终于找到埋他的地方了。”男子俯身去拉身边的孩子,一同跪在墓前,嘴里不停地念叨,时不时用手擦着眼角的泪水。艾买尔不愿意去打扰他们的重逢,只是静静地看着。之后老妇告诉艾买尔,“我们是从东北来的,知道男人死在新疆了,但一直不清楚具体地方,要不是你,他可能尸骨无存了。”说起丈夫时,她眼眶红了。

  1995年,叶城县烈士陵园成为了喀什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投资对陵园进行修缮,不仅新建了广场和展览馆,还为英雄们雕刻了新的墓碑。国家支持激励着新一代守墓人艾尼瓦尔,也让艾买尔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觉得烈士们的事迹应该有人知道,他们的牺牲应该被人铭记。

  2009年叶城县烈士陵园升级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媒体曝光,烈士陵园里开始陆续举办了一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尤以学生团体和部队官兵参与最多。特别是部队官兵,时常会来陵园帮艾尼瓦尔除草挖渠,减轻他的工作负担。

  关于未来,艾买尔·依提希望儿子能够当好守墓人。艾尼瓦尔觉得守墓的事还是需要有人来接替他。现在已经13岁的大儿子生性老实,有着当兵的梦想,10岁的二儿子比较调皮。艾尼瓦尔猜测,二儿子将来应该会接手自己的工作,继续守护这块土地。

  记者手记

  陪艾买尔·依提许愿

  本社记者 李晓磊

  7月4日晚,我接到拍摄任务,新疆退伍老兵艾买尔·依提首次来京。从1970年起,艾买尔·依提在喀什地区叶城县烈士陵园为211名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英雄守墓整整43年。

  7月5日凌晨3点45分,伴着夜色,我赶往天安门广场。尽管离升国旗还有一个多小时,但自己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调整快门、设置光圈,每个步骤都比往常细心。艾买尔·依提也早早来到旗杆正前方,渐渐发亮的天色,让老人身体的轮廓变得温暖而有力量。国歌响起时,艾买尔·依提敬军礼,双目凝望国旗,顿时泪流满面,那一刻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后来,艾买尔·依提告诉我:“(叶城烈士陵园)那里埋的都是我的战友,我们曾经在一个战壕里待过。战争中我幸运地活下来,不然我也要葬在那里,我怎么能不陪他们呢?我不能让死去的战友们感到孤单、寂寞。”

  为此,艾买尔·依提来京之前,怀揣一张仅有的烈士遗照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在随后的拍摄中,不管是毛主席纪念堂,还是国家博物馆,只要任何与毛主席有关的地方,他都会长久驻足,且眼含泪花。站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他对着我的镜头说:“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万岁!”瞬间,我的泪水也夺眶而下。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