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传正气

走正道 负责任 心中有别人——企业家学雷锋的智慧

2019-03-27 09:12:08  来源: 济学   作者:李克勤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的确存在滥用企业家概念现象。不能把私营企业主等同于企业家。企业家重点在创新创业精神上。那些唯利是图,甚至于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惜坑蒙拐骗的,已经属于该受到法律制裁的罪犯了,怎么能和企业家等同呢?

  社会需要正本清源。

  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有着极其有意义的探索实践。当年荣德生、荣毅仁父子在上海解放时,坚定地留下来,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在共产党领导下干工作,就是典型。

  最近这几十年,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企业家,我就亲自调研过在广东中山的一家企业。

  这位企业家对于雷锋,对于学雷锋,颇有感悟。

  企业家,不存在要不要学雷锋的问题,而是存有怎样学雷锋的问题。

  为什么十分欣赏资本主义国家那些学雷锋现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探讨在中国现有社会环境下,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学雷锋方面的不同形式呢?

  毛主席为什么能够那么神奇地道器变通?

  按照老人家的说法,是“三大法宝”: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每一法宝,都有含有想法、说法和做法,都能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

  但要注意的是,三大法宝之间,不能割裂,这是一个整体。

  

打不开?点这里>>>

雷锋在抚顺

  “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这是一个企业家的理念,也是他的企业的理念,这里面似乎可以看到雷锋精神的影子。这位企业家正是用这一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联合了1万多名员工,实现了一年7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他过去曾经是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积极分子,他对于雷锋精神有着特别的感悟,所以15年的创业生涯,他对于“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的执著,使得他和他的企业得到市场的认可,得到社会的鼓励。可以这样说,这位企业家学习了雷锋的智慧,也就是他把雷锋精神深层次的东西,领悟了,并且结合现实实践了,他的学习与实践,又体现了一种智慧。那么,这里就有两种智慧,一种是雷锋本身体现的,一种是学雷锋体现出来的。如果要深究这两种智慧的联系,那只能从智慧本身来解读,只能从雷锋精神中间的智慧来源去探寻。说到这个份上,那就不难得出结论了,其实这就是哲学的作用,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哲学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精华。雷锋精神的定位和传播,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毛泽东。据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

  【“(1963年)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栏上看文件,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我随即将新文件放到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我便在他床前一张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下来。这时,毛主席从他身左半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只见他已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未用。这时,他吸了一口香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毛主席谈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告诉他们,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应当指出,毛主席在题词之前,就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了解了雷锋的事迹。他曾对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习’。”】

  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没有采用他委托秘书先拟几个题词,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而是题“向雷锋同志学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就在这一年5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再次谈到雷锋,他说:

  【“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这个评价进一步解释了毛泽东为什么要号召向雷锋学习了,同时也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毛泽东的深谋远虑。毛泽东那个时候就已经洞察了雷锋精神的时代精华特征,从而也就预感到雷锋精神的恒久魅力。所以,毛泽东和雷锋,虽然是领袖和士兵的关系,但是他们心灵有一种共鸣,他们是知音!他们的沟通的共鸣在于哲学层面,在于对于人的深度把握,在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深刻领悟。也可以说,雷锋因为读通了毛泽东的著作,他领悟了毛泽东的哲学,成了毛泽东的知音。而毛泽东在读雷锋的日记时,发现毛泽东这个小战士是自己的知音,是自己为理想而奋斗的真正的同志,毛泽东在内心深处,他是多么喜欢、欣赏雷锋啊!

  时间过去了45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人们不能忘记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没有雷锋精神,我们需要探讨新时期如何把握雷锋精神,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雷锋。我说的那位企业家,早在1990年代,就已经作出了一种回答。“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难道不值得借鉴吗?

  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唯利是图的人,其中不乏不择手段搞坑蒙拐骗者,以至于人们对于那些真正靠勤劳致富的人,常常投以怀疑目光,但是瑕不掩瑜,那些真正的企业家,也就是指那些不是靠什么背景权势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创业型企业家,依然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实际上和过去那些民族资本家类似,他们为民族工业是做过贡献的。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特别注意对于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买办的区别,所以新中国的成立,民族资产阶级是欢迎的,后来他们也是十分热情地参加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今天无论是就业问题,还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企业家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对于企业家的行为,社会也需要进行合适的引导和帮助,有一个时期,的确存在某些学者对于企业家有一些不恰当的引导,使得某些意志不坚定者误入歧途,不能自拔,十分可惜。

  企业家和企业,任何时候都必须“走正道”,不能走邪门歪道,搞邪门歪道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企业家,你不能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社会乱七八糟的假设上,社会和市场也许会有暂时的投机空子可钻,但社会终究要进步,市场终究要规范,这是自然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位转移的。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那就叫执迷不悟,那你就不能叫做有智慧,建议你去学学哲学。

  企业家和企业、企业人,任何时候都只有负责任,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只有顾客的认可,你的产品、服务才能从使用价值,转换成价值,你才能赚到钱,你才能生存。这是职业素质要求。如果连这个还要人家反复给你做培训,那你的职业素质是不是太差了。

  企业家和企业、企业人,如果能够总是心中有别人,那这个企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有了这样的内部和谐关系,企业的竞争力不可能不强,而且这样的企业文化自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渗透到市场,传播到社会。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吗?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和企业,还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

  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一切都在于奋斗,我们不能老是说好风气形成难,而止步不前。古人说: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我想在以后的企业竞争中,会有一种新的竞争,其实这样的竞争一直没有停止,这就是企业又好又快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这个“好”难道不包括“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的成分吗?

  企业家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感悟学雷锋的智慧吧!而那些依然迷恋钱物,财迷心窍,置天理、国法、人情于不顾的某些“老板”,他们根本就不是,就不配做企业家,他们终究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任何社会也是会唾弃这样的人的。

  在这里,我们也呼吁更多的政治家、学者也能够和企业家一起,为企业家“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舆论环境,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像荣德生,像吴仁宝,像王宏斌,像叶昌保这样的企业家脱颖而出,他们走的是正道,他们是负责任的企业家,他们干事业不是只为了自己发财,而是为了社会,他们领导经营的企业,财富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这和雷锋精神中的智慧是不矛盾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是应该提倡的。我们真是一定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不动摇”,一定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不懈怠”,一定要在社会风气上“不折腾”!

  

走正道 负责任 心中有别人——企业家学雷锋的智慧

  

打不开?点这里>>>

雷锋视频资料

  毛主席语录: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只要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为人民服务》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