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传正气

《焦点访谈》 20170216 从荒漠走向绿洲

2017-02-17 08:14:28  来源: 央视网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民勤县,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地区之一,这里的压沙治沙能不能做好,不仅关系到这个地区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河西走廊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现在民勤的情况怎样了?这里的人们是怎么和沙漠抗争的呢?

  2010年4月24日19点,一个高达500米的灰色风墙以排山倒海之势自西向东逼近,几分钟之后,漫天沙尘狂舞,沙尘遮蔽了视线,行人顶着风沙,寸步难行,民勤整个县城被风沙淹没,笼罩在一片飞沙之中。在漫长的三个小时里,民勤县部分电力通讯线路被刮断。司机行驶在路上,即使打开大灯,也很难看清前方的道路,只能摸索着缓慢行驶,这一幕让很多当地人一直记忆犹新。

  民勤县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被称为“沙漠之舟”,全县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其中90%以上由沙漠组成。风沙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下风头的居民,何德荣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青土湖边的制产村,这里有着13公里长的风沙线。他家房后100多米就是腾格里沙漠。

  与风沙相伴的还有缺水。民勤每年的降水量只有11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44毫米以上。20多倍的差距,让这里土地严重干旱,许多农作物都无法生长。何德荣在制产村生活了近50年,村里原本有200多户人家,1300多口人,由于地下水矿化严重,深井里打上来的水连牛都不喝,许多村民生活不下去,不得不远走他乡。

  土地沙漠化给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严重威胁,然而,现在的民勤经过了十几年的风沙治理,生存环境与过往相比慢慢有了不同,在这背后是生活在沙区的群众这些年来从不间断的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人们用各种办法阻止风沙的侵袭,栽树种草,保护家园。在沙区,治沙模范是个能叫得响的称号。王开义老人今年74岁,从记事起,父亲就带着他压沙种树。从早期的义务压沙,到后来承包项目,几十年下来,老人在沙漠治下的沙已经超过5万亩。

  这些连接成片的草方格,就是王开义父子去年带着人一个个铺下的,目的是固沙蓄水,减缓沙子的流动,为来年种植梭梭树做准备。

  这几天,民勤县的林业局正在对王开义父子2016年承包的压沙地块儿进行验收,这批验收结束,民勤县2016年所有的压沙工程也就验收完毕了。

  栽树治沙最缺的就是资金和水。由于民勤禁止种植小麦等高耗水农作物。压沙用的稻草只能从邻近的省份购买,治一亩地沙最少需要1200块钱。虽然国家会给每亩地300块钱的种树补贴,但大部分费用要靠县里自筹解决。

  相比资金,用水上的困难更难解决。流入民勤县的地表水,只有一条石羊河,而随着上游发展用水量增加,90年代开始地表水逐年减少,在2006年从早期近6亿立方减到只有不到6000万立方。为了解决民勤的生态问题,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要求,要在2020年以前保证石羊河每年流入民勤县的水量要达到2亿9000万立方以上,并严格控制民勤县每年的整体用水量。

  由于水资源有限,政府部门不得不关井压田,对每一滴水进行计算。在民勤,灌溉和生活用水政府统一调控,按计划分配,私自打井抽取地下水是被严格禁止的。同时压缩土地的使用量,减少种植面积。

  持续多年的压沙造林与节水保护,让民勤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国家气象资料记载:1981年到2010年,民勤县区域性沙尘暴每年平均次数为17.9次。而2011年至2015年,五年时间里一共才发生了四次,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的。

  截至目前,民勤县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经达到230万亩以上。沙化面积也由2009年94.5%降到89.8%。根据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较2009年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的良好态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连续11年保持“双缩减”。

  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培兴告诉记者,虽然我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仍有27%的国土面积面临的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有一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化县涉及到920个县,每年沙害带来的损失仍高达千亿元以上。

  除了加大政策上的投入,如何能让沙区的人民在防沙治沙之中得到收益也是政府近年来考虑的问题。以民勤县为例,随着梭梭树等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这些梭梭树就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何德荣今天一大早就出发了,他把合作社的所有成员都召集到了一起。最近他们合作社承包的梭梭林里鼠灾特别严重,许多梭梭树因为根系被老鼠吃掉枯死了。

  何德荣的合作社承包了一万亩梭梭林,就在家门口的青土湖。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明清时期有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但到了1959年完全干涸。老何自从承包了这个地块,几乎每天都要在来这里看看。

  老何最自豪的事就是承包的梭梭成活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梭梭林不仅固定住了家门口的沙,更让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他去内蒙学习了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的技术,发展起了沙产业,经过几年的试种和实践,他的沙产业也从去年开始有了盈利。

  虽然是冬天,但何德荣一定要带记者去看看重新有了水面的青土湖,他告诉记者,青土湖上次有水还是要在50多年前,他只在父亲的讲述里听说这里曾经碧波荡漾。经过几年的生态治理,2010年,红崖山水库首次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青土湖水面达到22平方公里,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变成了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各类水鸟、野生动物又开始在此生息繁衍。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到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以上,虽然说近年来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的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但防沙治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中国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防沙治沙不仅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也关系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百姓民生的改善。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