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读经典

王宏甲: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2-06-05 09:21:29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王宏甲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jpg

  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站在荒凉的黄土地上作了一篇讲话。从此,中国文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去关注工人农民和士兵。美国记者斯诺在那里惊讶地发现,即使是“十分粗糙”的红军剧团的演出,也犹如点燃了一把伟大的火炬,照亮了站在地上看戏的人们的泪水,妇女们痛哭失声。

  艺术是诉诸于人的情感的,看到这场景,怎能怀疑这不是艺术?这里没有欧洲的剧场和包厢,也没有国统区的戏场里一边看戏一边嗑瓜子还把热毛巾抛来抛去的条件。但是,红军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一个苦难民族的伟大梦想在这里苏醒,一旦以汹涌澎湃之势苏醒,就不是梦想了。斯诺因之看到了红星照耀的曙光。

2.jpg

【秧歌剧《兄妹开荒》】

  一次讲话,对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影响能如此之大,是值得永志纪念的。今年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我是在农村的煤油灯下读了《讲话》,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说他自己也是个学生出生的人,说那时“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后来,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这时才感到“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毛主席说“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

  那时我不知自己日后会从事文学创作,但我体会到了读懂《讲话》,是我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十五岁半去插队,怎么生火做饭,怎么走田埂不会摔倒,怎么插秧……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村里老乡的帮助。是那阳光与风雨并存的岁月,让我体会到天地间确有超越一己利益的情感,这情感可以使渺小的自己不那么狭隘。我忘不了那些曾经帮扶我成长的乡亲,就像忘不掉自己的名字。我也忘不了那岁月里,有新中国集体主义时代乡村生活的光芒。如果不是那样的岁月,我怎能体会到那么多的关怀。

  至今我更以为,读懂《讲话》不只是文艺工作者的需要。因而我在《走向乡村振兴》一书中特别写了一章《怎样看待“穷棒子”》。我写道:“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我国亿万人民投入的脱贫攻坚战,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遍及一切穷乡僻壤,是我们民族走向乡村振兴的伟大壮行。我看到很多扶贫干部辛苦敬业,但也常听有人讲起扶贫对象总说如何落后愚昧。还有经济学家称之‘无贡献率人口’‘低端人口’。我不禁感到这里有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jpg

【《走向乡村振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被贵州省委组织部列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

  当年红军到遵义衣衫褴褛,比被称作“干人”的遵义农民更贫困。遵义人民不仅支持粮草,还送子弟五千人当红军。红军到乌蒙山腹地的毕节,毕节人民也送五千子弟当红军。我从毕节党史资料中得知,这五千当红军的农民子弟,几乎都是文盲。今天我从毕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档案里查,罕见文盲。新中国把小学办到村,农民子女几乎都上过小学。当年的红军就是穷人的队伍,绝大多数官兵是文盲。然而,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带着世界上最穷的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赶走了一切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

  无论过去和现在,怎样看待“穷棒子”,说到底是心的深处能不能真正看到“人民”的意义。毛主席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主席讲的“群众”,是组织起来的人民。没有组织起来,只是一盘散沙,是没有“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脱贫攻坚战时曾说,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志与智,都是人内在的资质。即使是贫困农民,也是脱贫的主体。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这里面是有大智慧的。

  我们的干部,一旦看到广大农民,包括贫困农民,始终是改变自己命运和振兴乡村的伟大力量,我们的整个思想感情、工作状态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4.png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