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读经典

理论杂贴(主体论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018-07-07 14:04:3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刘光晨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前言

  从我在左翼网站提出主体论问题以来,争论不多。不是问题不重要,可能是我作文发文方式本书的局限,或者是我本人作为一个民间学者提出问题的分量太轻了。不得不承认,即使号称共产主义的左翼内部(贵族网站还不谈),身份门第之见也还是有的,还远没有达到共产主义境界的人人平等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步。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讨论的少,但不是没有。集中各种意见,无外是来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的意见。以后的争论,恐怕也无外乎如此。所以,编辑了一组和网友讨论时形成的杂贴奉献给大家。实际也是针对未来这两方面意见的。

  我认为,对唯物主义方面来的意见,实际主要是要考虑,不管是先把人本身当成需要改造的客体,还是先把世界当成需要改造的客体,人本身是不是这个改造运动的主体?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需要扭扭捏捏?但我感觉来自唯物主义方面的意见,在这点上还是扭扭捏捏的。

  然后,要不要从主客体的矛盾、联系的变化,从人在其主客体矛盾中的主体性地位,看待主体即人本身的自组织状况(思想状况、社会生产组织状况、上层建筑的状况)、看待人的实践?

  受过去翻译影响,过去对社会实践的理解,往往并不是从主客体矛盾的解决这个根本上理解的,而只是一种感性的直观形式的理解。所以,说社会实践是历史的动因,总不如说主客体矛盾是历史的动因,更确切些。

  最后,要不要从人类主体性从分散的个体的集团的主体性,到联合体内个体联合的整体主体性的转化上,把握和承认历史规律从阶级的表现形式,直接到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唯物史观,承认不承认这个变化?

  唯物史观在过去一提到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就提马克思的“卡夫订峡谷”问题。实际在这个问题上,唯物史观最应该考虑的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们的联合主体性实现后,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所以,唯物史观到底要不要承认是主体论的唯物史观?

  当然,问题搞明白了,实际主体的决定,即是主客体矛盾的决定,即是生产力的决定,就并不存在矛盾。二者实际是统一的,实际是一个意思。

  而从唯心主义方面来的问题,则实际是唯心主义的主体论,还是唯物主义的主体论的问题。

  有唯心主义习惯的一些朋友,很多也都是共产主义者。是的,共产主义者也照样可以是唯心主义的。共产主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唯心主义是因为他们的学理还不够通透。

  他们从他们唯心主义的方法习惯,也就是马克思在批评旧唯物主义的时候所表扬过的唯心主义所具有的那种唯心主义的人的能动性的优点出发,来批判修正主义分子所宣扬的那种唯生产力论的机械决定论的唯物史观理解。虽然也不是没有可以让人感到动容震撼的地方,但他们总归是唯心主义的,其实际水平总出不了,甚至至多只是在重复,与费尔巴哈类似的那种人本主义对英法从来不从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那种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水平。所以,因为这部分朋友(只要是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朋友,起码是朋友)的固有缺陷,他们实际是很难伤害到修正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的根基。

  对这部分唯心主义的朋友,实际需要思考的是,到底是应该把人理解成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到底是主体和主体性是意识的本源,还是意识是主体和主体性的本源?要不要像马克思批判过的费尔巴哈一样,仅是“直观地”、“抽象地”、或“一般地”,实际是玄虚的想象的理解人。

  这组帖子的原帖产生于和网友的交流。我是很感谢这几位网友的。上面说了,即使左翼内部(不管是网站还是个人),身份门第之见也还是有的。不但有,有时感觉还很重。即使号称共产主义的理论家们,只要有了点身份地位,一般是不会肖于和我们这些一般网友交流的。而这几位网友就不同。不管他们出身如何、地位如何、学理基础如何,他们都可以为了探求真知,不计交流时的荣辱(不可能总是心平气和),放下身段俯身共同探讨问题。古人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若有道,虽千万里吾往矣!可惜,自称共产主义的人不一定能达到。所以,我倒是感觉我们这些可爱的普通网友——即使以前曾经有最右的,即使宣扬自私论的,倒更具有共产主义的奉献风格。贡献心智,乐此不疲;放手交流,诸无所忌。任人转、贴、摘、偷,都无所谓,只为这个世界更美丽。

  这组帖子编辑的时候相对原帖或有些许改动。发表出来,只为了针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原有的讨论和参与讨论的朋友就已经没有多少关系。名称隐去,尽量和谐。但不免还会有些许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得到相关网友的谅解,在此表示感谢!并希望对更多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2018.07.05

  一、主体的决定和生产力决定

  223、实际,即使中国人自己,恐怕也没有能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

  中国人自古求的是道。相对于道,哲学这个词本身就已经低了一个档次。直到马克思的主体实践哲学,西方人才真正开始赶上来——但即使实践哲学,实际也已否定了一切的哲学 。

  道是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人取得对世界和自己生命自由的途径。道不仅是求的,还是要修的。中国人自古至今讲求知行合一,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生命本身的了道成真。成为真人——真正的人。这些都是有系统有方法的。西方人只一个哲学,算个什么东西。马克思说,过去的的一切旧哲学至多只是在解释世界,关键是如何改造世界,换个说法是如何实现自己。而中国人自古就已经在倡导人定胜天——得道了道、取得对世界和自身生命的自由了。

  马克思主义要充分的完善,也一定会和中国的东西相结合。

  224、新唯物主义,语接费尔巴哈的提纲。把主体加上去,是表马克思想达而未达之意。结合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是有这个意思的。

  主客体的关系,在不谈生命史的时候,特指人和世界的关系,并非事物与事物的关系,马克思实际对研究自然界并没有兴趣。旧哲学解释世界,新哲学是改造世界的行动哲学,马克思称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相对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客体是个什么样子(本源、本体),新哲学以人类实践为核心,把它叫做主体论哲学不为过。提主体论只是我给马克思点了一笔而已。

  主体论哲学,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理解人和人的历史,它当然是唯物主义的哲学,而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或唯意志论的哲学。它是为人对客体世界的自由服务的。但认识客体事物,也要和认识人一样,应该要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认识、即唯物主义的认识。然后主客体矛盾的解决、人对世界客体的自由——实践,又是根据已有认识合于当时的条件和规律的实践。所谓实践的唯物主义。主体的意识、主体的行为,都是据由主客体的的实际矛盾、以人为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和历史条件,对世界客体有目标有计划的改造、支配活动。所以,它并不唯心盲目。

  今天之所以提出要突出人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问题。主要并不是因为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因为以前的东西很容易被告别革命的势力选择性的利用。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过去不能说不是革命的。但它确实有可以被重新用做仅是解释世界的一面,甚至有可以被用做告别反对革命的一面。比如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经济决定论、补课论,就是它被弱化了人的主体性作用的负面影响的结果。而既然马克思主义本意的哲学就是主体实践的行动哲学革命的哲学,那倒不如恢复它本来的面目。也免得被人利用。

  而要恢复,就要进一步突出人在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不是客体主导人,而是人在改造客体。

  225、人和动物的区别,其实最关键是说明人和世界的主客体联系它的质是什么,说明人和动物和其它生命界在与自然联系上的共性和个性。能说明共性,才可以说明个性。个性即本质联系。

  所以,虽然首先要把人看做主体的人,但仅把人看做主体的人,就还不能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能从生命主体与世界客体联系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理解。

  226、人的社会联系同人与自然联系的关系,其顺序不能随便解。社会关系产生自自然关系。最初的社会关系产生于自然关系。比如,谁生了谁,谁被谁生,就决定了家庭关系。再后来,是由于意识到个体生产能力的局限性,才会出现进一步的生产合作关系_生产关系,不管这个关系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还是进一步扩张的。生产力第一位的是劳动力,但应该理解成人们在生产中的组织形式。

  要先明白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表现。然后才可以说,社会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作用。否则就是个本末倒置的错误。其它结论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社会科学的成败关键在方法论的对错。不能随心所欲的解释事物。

  自然关系同社会关系顺序的不可随意颠倒,也决定了生产力决定作用顺序的不能颠倒。如果承认意识是反映主客体矛盾和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的意识,那么就要承认主体对客体的自由,与每个人、与他背后的阶级作为主体对反映其主客体矛盾解决状况的生产力的占有情况就是统一的。意识、主体意识、阶级主体意识,其基础无不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建设和争夺的意识。就否定不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人的决定一切的作用,主体意识的决定一切的作用,上层建筑领域所反映的决定一切的作用,实际就是生产力的作用。二者实际是统一的。要从这个地方理解人、阶级的人的主人主体地位。以主客体的矛盾作为历史的动因,就必然要承认主客体矛盾这个外部联系,对主体本身内部联系(: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围绕主客体矛盾的社会组织状况)自组织状况(往往通过斗争的现实表现)的决定性作用。人的决定,就是主客体矛盾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

  227、生产力首先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人本身的生产组织形式(相应的分工)。这个组织形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然后,才是工具——与这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相适应的工具。没有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永远也发展不出相应的工具。这就是人的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需要,才会发展什么样的可以满足这个需要的工具。然后,工具发展了, 再反过来促进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个顺序不能变.

  228、看来真正把这些东西讲透,还要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自进行分解。

  生产力,要区分人类共同面对自然时的生产力和社会成员个人的生产力。前者与自然的条件、生产的方式(如采猎还是农业)、人们在生产中的组织程度有关。后者,则同时与人们的阶级关系有关。

  生产关系,也要同时分为与人们在生产中组织程度有关的生产关系,和与个体生产力有关的代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的即阶级关系的生产关系。

  在这里,真正造成革命形势的,是已经影响到社会成员个人糊口能力这个个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首先的是要适合社会成员个人糊口能力的这个个人生产力。然后,才是适合发展人们共同面对自然时的那个生产力。

  上层建筑,实际主要的应该按照阶级斗争的范畴理解,按照各阶级在斗争中此消彼长的统治地位的变化来理解。在主体论中,上层建筑实际始终反应着经济基础中各阶级在阶级斗争中其主体能力和所处地位消长变化。各阶级之所以要不断地争夺上层建筑的统治地位,原因就在于上层建筑对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力的有力的决定性的作用。所有,各种历史观中,不管怎么决定,最终不过都是作为主体的人、阶级在决定。人的决定和生产力的决定、经济基础的决定,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决定,最终要人决定;经济基础的决定,最终也还是要人(阶级)决定。生产关系,一定程度的就是阶级斗争关系。

  所以,马克思主义讲,生产力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实际是一致的。二者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

  229、 唯物主义目前可以确定的,就是从人(或事物)与世界的现实主客体矛盾(或联系)观察认识人(或事物)的方法。和实事求是、格物致知同意。

  有没有超出普通人认识能力之外的存在,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个实践问题。主席说,要从群众的实践中,找寻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佛道几千年的修炼实践本身就是群众实践。他们的实践中,一定蕴藏着某些不一样的东西。包括中医(中医的理论源头,就是修炼实践)说的精气(注意中医所说的神),包括经络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要真正的修炼,才真正有发言权。言尽于此。

  230、 世界上有些问题是争论不完的。比如,我们说物质是本源。但佛教就说,沙子里都有三千个大千世界、都有无数的各层级的生命存在。太阳系都不过是一个更高层级生命肌体的一个原子,银河系不过是它的一个细胞组织。所以,世界无始劫来从来如此,根本就无所谓谁为本源的问题。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按着这个说法,物质本源,也仅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有限的空间内人类有限的经验和认知能力的结果。

  当然,说精神本源,说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源自于某种精神存在,自然是胡扯的。即使修炼层面的所谓神:阴神阳神,也是要寄托于物质层面,也就是炁的。普通的生命意识更是如此。它都要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存在,才可以存在。其所依托的物质存在不存在了,这种精神意识也就灰飞烟灭了。所以,从这个层面说,也确实是物质本源的。包括道家说的阳神,它也是以炁为源的。

  但本源问题,也仅限于此。说谁为本源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甚至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我认为实际错了。马克思从来没有试图把自己深陷在这些问题的无休止的争论当中。马克思只关注从主客体的实际矛盾或联系看待人的这个唯物主义,和从人作为主体在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过程中所贯穿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只有这里的唯物主义,才是最实际的。在社会实践和修炼实践中,如何取得对客体世界和自己生命的自由,如何实现人定胜天了道成真,其实这才是古今求道的根本内容。也是作为主体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共通的内容。

  231、这位朋友的理解太理想化了。人类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永远不会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自由,而只能是在具体的特定条件下,在发挥了人类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下,所能够取得的自由。只要劳动还存在,消灭分工,就只能是一个方向。而不可能彻底的理想化的消灭分工。因为分工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人只能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中,自觉的克制分工存在的副作用——即要分工,又要克制分工,这叫辩证法。同样,共产主义也只能是具体的。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建设什么样条件的共产主义,以为更高层级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人不可能一下子飞跃到全球性的共产主义。您思考。

  232、政体与治理能力有关吗?可以说有。但是谁的治理能力,统治阶级的对吧!那么政体是什么?政体是统治阶级行使统治的方式。哪种方式好,哪种方式不好,不取决于形式,而是取决于它达到统治阶级所要达到统治目标的效果。比如中国的资产阶级,有些抱怨一党专治。但如果一党专政比宪政民主更容易达成他们瓜分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和进一步对抗国际资本占领国际市场发财的目的。那么,一党专政当然就是最好的治理模式。何须宪政民主那些效率低下的模式呢?

  233、搞哲学不是为哲学而哲学。任何的哲学方面的进步都是为了现实实践的方法论需要。比如实践论确立的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矛盾论则突出的是各时期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变化。

  人的本质问题如果还有探讨的意义,也必然如此。

  现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是在共产主义实践之后,为了进一步总结这个实践服务的。所以,它就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认识阶段。历史就是人的实现过程。但人是什么,这要抓住它的根本。现在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都已经发展到智能机器的阶段,即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的阶段,人与自然的联系如果还仅仅是理解成劳动、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那就无法解释机器人生产所代表的人与自然关系新的发展的质。

  这样,就只能回到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矛盾,它的质是什么。自然条件要束缚人。但到底是些什么要束缚人。我们的结论恐怕只能是,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及其结果:生活物资、劳动和资源、时空,在束缚人。

  这样,人对自然条件束缚的否定,除了发展生产,最终就成了对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对劳动、资源、时空束缚的否定。实际结果,是对劳动和资源有限性的否定。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最终就成了马克思说的,自由在劳动结束的地方。

  这样就可以说,如果说,主客体的矛盾是历史的动因,那么主客体的矛盾本身,也就蕴含了主客体矛盾解决过程的目标和轨迹。而机器、智能机器阶段的生产、工业革命,不过是人类开启了劳动消灭的历史进程而已。历史是人的实现过程,是人对自然驾驭支配能力的发展过程。劳动只是人本身还必须作为生产工具时期,这一过程的一个过度阶段,是发展着的人的本质,而不是最终意义的人的本质。

  234、再次给您纠正:我说的主体,从始至终指的都直接是人(有的条件下指其它生命界),而不是人的什么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已经是对主客体矛盾的解决和主体对客体的自由过程了。

  我说的主体性,指主客体矛盾中,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关系性。不是指其它。

  W先生这次看到了晚辈正确的方面,然后进行了鉴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很不容易。不容易,就不容易在,人们,包括马列主义的“诸贤”们,也往往有首先关注并无限扩大别人缺点的习惯。别人有优点是不容易的。呵呵,这算是对你们的批评吧...

  关于对意识理解的问题,我始终没有什么变化。它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代表主体对客体的自由的意识,是主体意识。

  这个地方,不需要有任何的黑格尔的拐棍儿。

  动物界作为主体有没有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也不需要黑格尔的拐棍儿。你只要用你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搞明白动物界相对植物界是不是取得了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就知道了。由此推论,生命界相对无极界,取得没有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也不需要黑格尔的拐棍儿。只要用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搞明白自然界由无机界到有机界,到动物界,到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就知道了。自然界的历史,就是由无机界的不自由,到有机界的相对的自由,到植物、动物、越来越大的自由,到人的比较终极意义的自由,这么个历史过程。人的本质,只能依据于人的这个自由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特殊形式。

  关于我社会关系问题的论述,您还是到我的文章里看看。看文章能抓重点、通大略,自然在细节的理解上不会出大的问题。

  234、主体性要早于意识出现,从生命界一产生就已经存在了。意识是生命主体性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神经细胞神经系统为基础。所以,意识是随动物或动物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块出现的。

  不自由是自由的动力。主客体矛盾(是这个矛盾,而不是单纯的客体),是主体发展的动因。生命界从无机界发展来,到人发展至最高阶段,它的目标就是要取得对自然的自由。

  236、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自己的派别、主义。

  毛泽东时期有派别。毛派要没有个人和集团私利的共产主义,刘代表一个集团利益的形成,但表面上还叫共产主义。但毛不够狠,依然给刘派继续革命的机会。

  毛泽东去世以后,刘邓一派视毛派为异己,彻底清除掉,共产主义势力损失惨重。但跟着刘邓的一派虽有私利,但还不一定真的完全放弃共产主义。

  而今天不同了。土地要流转、国企要股分。一切坚持共产主义不看齐私分的刘邓一派,恐怕也要成了异己分子。风水轮流转,清除的好。

  历史的舞台上,各个集团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表演。表演的越快,历史的进程就越快。就恐怕拖泥带水。太慢。

  二、必然性,在人与世界主客体矛盾中就已经定了

  237、您对人造物理解还是存在问题。我多次强调过了:只有人,才是主体。物、即使人造物,永远也成不了主体。人造物只能是人对客体世界自由或改造的结果,然后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继续作为使人依然不那么自由的自然,即需要继续改造的自然(人化的自然),而存在。因而,自由,总是一步步取得的;人造物,总是阶段性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人造物。一代代发展,直到智能人造物实现,人取得对客体世界的真正自由。

  238、你对另一个问题表述存在问题。马克思不是唯物唯心的杂烩,马克思只是承认唯心主义相对旧唯物主义有从主观能动的合理成分,在长期的发展中也确实有需要批判性继承的东西,但绝不是杂烩。你的马克思对唯物唯心的超越存在问题。

  235、即使把黑格尔搬出来也一样。再怎么说,对象性,还是反应主客体的关系性才可以叫做对象性。主客体的关系,总还是人对是世界(包括人自身)的改造,总还是贯穿在人对世界的改造实践中。

  另外,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恩格斯早就说的够透彻了,是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者,总还要承认必然性、规律性的。必然性实际就是规律性。因为是规律性,所以才是必然性。你以偶然性否定必然性、规律性,实际就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236、创造本身是偶然 '差异,就可以否认创造的必然规律性了吗?马克思主义说,人一直在改造世界。而改造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所以创造首先是必然性的。偶然是谁、在什么时间创造了,这是偶然的,是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路。这在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是常识。哪用着读黑格尔。劝你还是不读黑格尔为好,那不是你的主业。我黑格尔掌握的不怎么好,黑格尔不太好读是一个方面(注意,不是我不能读),关键它不是我的主业。

  再者,如果是机会主义的认为,仅是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好像有某种规律性,但对未来是迷茫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那么就完全可以不再要马列主义了。因为,马列主义就是根据历史必然性对未来革命进程的路线规划,是必须有前瞻性、预判性、预测性的。这里的路线、前瞻性、预判性、预测性,都是根据对规律性必然性的准确把握来的。例如,马克思看到了革命胜利必须要有组织起来的革命群众的这个必然性。而列宁毛泽东则看到了在俄国中国必须借助民主革命、农民革命、民族革命,实现群众的革命化组织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包括帝国主义论、主要矛盾的转化,都是研究的必然性规律性前瞻性预判性。我们今天预判中国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也依然需要这些东西来分析。

  所以,没有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做分析依据,还有马克思主义吗?

  237、怎么讲呢! 结合你后边的跟帖,我知道你是怎么个情况了。

  前几年,有个不阴不阳的家伙批评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这如果是在左翼内部,也倒无可厚非。正像我批评的以前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往往太突出客体的地位,有颠倒革命实践中主客体地位和关系之嫌,需要重新从主体性方面理解一样,我们都是为了这个科学更牢靠。但那个家伙对斯大林的批评不是。他批的是历史必然性,实际是历史的规律性。最终的结果实际必然是要否定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讽刺这是历史宿命论。但那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命根子。这些人为了告别革命反对革命,手法不可谓不高明。分辨能力差,不自觉就要掉进他们挖的坑。当时我有个朋友也是要跟他们走了。当时在揭露它的实质的时候,我对我的朋友说,从他们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讲,我们不但不能批评斯大林,还要高举斯大林。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有客体化的缺点,但他是为群众建立新的世界观服务的。它也起到了它想要起的革命作用。

  看来今天你也是受他们深深的影响了。且已深入骨髓。他们说马克思超越了唯物唯心,你就说马克思超越了唯物唯心。他们反对唯物史观反应的人类历史的规律性,你就反对这个规律性。他们祭出偶然性反对必然性,你就只知道偶然性叨叨放弃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讲,由于社会整体的、或个体集团的主客体矛盾,为了维持整体的社会生产,随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人的内部联系,必然的要处在一个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自组织过程。当社会化机器大生产来临的时候,就必然的要伴随着一个以公共劳动为目标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自组织过程。否则,社会生产就无法正常运转,人就无法得到共同从自然和社会中的解放。这是历史必然的。就是他们讽刺为宿命论的那个东西。但难道这样宿命论,在你老先生也是难受的吗?

  你要好好的反省你自己的思想。它已经很危险了。如果你不是先在天然的已经接受了共产主义,以你反必然性的思想路线和方法,你一定会是反共产主义宿命论的那种。

  即使从科学的角度讲,你以差异性偶然性,作为科学发展的依据,都不全是对的。马克思主义实际是把主客体的矛盾作为主体发展的动因。只要主客体的矛盾明了了,这个矛盾的解决就首先是必然性的。只有什么时候,由谁在什么情况下解决,才是偶然性的。是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路。比如,群众的革命化组织化,是革命的必然条件。只有有了这个必然,才可以有列宁毛泽东根据各自国家各自时期不同的历史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革命路线。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寄望于纯粹的无产阶级,其实是寄望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是马克思的环境历史条件。列宁寄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列宁的环境和历史条件。而毛泽东同时寄望农民的土地革命和对日战争的民族革命。但不管用什么样的策略把群众组织起来且革命化,他们都反应的是群众组织起来的必然性。只有具体的组织条件才是偶然的。但偶然反应的是必然。包括,到了今天中国革命的群众组织化条件需要重新探讨,但也不能脱离革命的群众组织化必然性来探讨。

  所以,看似偶然性在推动历史发展,实则还是必然性在推动历史发展。 你的方法论,实际已经走到了马列主义的对立面。这是很危险的,你要注意。

  三、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两个翻译的理解

  238、CHSHSH先生可能没有注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95年的新的翻译。这个新的翻译,把第一条的原有的“不是从主观方面理解”,改译成“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把原有的“客观的活动”,改译成“对象性的活动”。至于改变翻译的原因,网上查询大概是因为这次翻译更多的参考了马克思同期作品的相关内容。我是依据新的翻译。

  翻译作品,理解上有歧义很正常。老的翻译,重心在实践。新的翻译,重心在主客体关系。

  其实,不管哪种编译,如果深入它的内核,其实是一样的。实践,是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活动。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活动,就是实践。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是强调实践。而强调实践,也必然的强调人在改造客体世界时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二者必然是统一的。

  以前,没有强调人的主体性意识和行为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那时候革命的意识形态是天然承认这个东西的。今天重新强调他,则整是因为今天这个氛围已经不浓厚了,告别革命的那些人们对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往往颠倒了主客体的地位和关系。

  所以,意识,要理解成主体意识,即主体对客体关系性的意识。实践,更要理解成人的主体性活动,即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性的改造活动。是人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人是主的,是主体。这与辩证法没有矛盾。 您再参考新翻译看看。

  239、主体意识的设定,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矛盾的。二者在基础上反应的是同样的内容。

  首先,主体意识,既然叫主体意识,就一定与主体、从而客体、从而它们间的关系有关,实际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意识。主客体的关系,实际是人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实践关系,直观的讲,就是社会实践,或社会存在。 主体意识反映主客体关系、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里一个意思。

  区别当然也有。主体意识,其实不单单是反应主客体关系的意识,它还是反应人作为主体在其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从这种主体性地位出发,要取得对其客体世界自由的这么种关系性意识。所以,主体意识也是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主体要取得对客体自由的主客体关系性意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这么一种关系性意识。所以,主体意识,是侧重从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从主体方面理解主客体关系的。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人们过去的理解中,则往往少了主体方面的理解,也缺乏对人的能动的主体性地位的理解。

  实际马克思讲的社会实践,一直在强调,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这么个实践,也强调了这个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如此,既然是人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那么它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就自然也应该是,起码应该包括,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难道就不能是一种主体意识吗?如果社会存在决定不出人的主体意识,那么马克思说的这个命题,就一定是不全面的。说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一定是缺少了某项东西。实际就是主体论的东西。因为,唯物史观是主体论的唯物史观。

  所以,以后再理解社会意识,就不能仅仅把它理解成一种被动的意识。而很大程度,就应该理解成一种具有主体性的主体意识。包括,经济意识、阶级意识、国家意识、家庭意识、个人意识,哪一个又不是主体意识呢?所以,永远是主客体的矛盾反应给人——主体,然后主体——人,再作用于主客体的矛盾。实践——认识——再实践,以至无限循环。这里人的意识和行为,始终不失人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不是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而是在实践中所体现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

  240、一个草拟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就晦涩一些。再加上翻译的问题。所以,只能结合上下文拿捏其意。

  第一句是明确的,不管是直观的方式理解(直观,就还没有深入到直观后面的主客体关系实质),还是不当做实践理解(一当做实践理解,就会立即意识到实践是主体的实践),就都还不是,或还没有从主体方面理解,而仅是从客体方面理解。结合人的活动,结合还是人在改变环境,结合人还要改造世界。提纲总还是在讲新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特点,是主体在改造客体世界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主义,主体论的唯物主义,或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

  以前人们比较突出实践来理解。但既然实践是主体的实践。在今天的主客体关系颠倒的理论环境中,突出主体性的地位,就是必要的。说一千道一万,改造世界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还是人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人类自古的活动,不过是围绕这一核心,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主动的被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各种形式,把自身组织起来,去完成这件事。

  241、再者,如果承认,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世界这种对象性活动的实践。那么,把gegenstāndliche新翻译成对象性活动,就是没有问题的。这个词,既然也有对象性的意思,就一定也有它该有的意义。主要是对把握实践的主客体关系更好理解。翻成客观的,反而不好理解。

  242、我是说强调主体意识主体行为,和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矛盾。

  但存在、社会存在,不能脱离主客体的联系,仅从客体方面理解。存在就是主客体的矛盾和联系。意识总归反应的这个东西。从主体总要改造客体,取得对客体的自由讲,所有的意识,又都是主体意识。不管是反应统治阶级的还是被统治阶级的,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243、MZ老师理解的方向上没问题,但表述所体现的方法上存在问题。

  意识决定、主观决定、心学中的心决定,看似和主体论主体本身的决定,貌似相近。 但实质差之千里。主体论的主体,之所以叫主体,是相对于它所对应的世界客体的。主体的决定,之所以叫主体的决定,也就意味着,作为主体的人,并非随意随心主观凭空的决定,而是依据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联系决定。所以,马克思也叫基于主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

  而心决定、意识决定,就有太大的随意性。主席有个反对主观主义,反的也是唯心臆造,不依据客观实际。那个表述,很容易导致唯心主义。也和唯心主义很难划清界限。之所以不叫人决定论,也是这个原因。

  244、主体意识,即主体性意识,是主体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所以,它并不简单是主体的意识。它已经不同于意识仅是事物在头脑中的机械反应的那种意识。那种理解,还仅是如何解释世界的旧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而主体意识,则是人积极改造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

  但它还并非一个常识。多数人,实际还仅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理解水平。

  所以,一定要反复看马克思的这个提纲。新唯物主义,是主体以再造客体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能动性的唯物主义。是人在改造世界改造环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规律的表现形式,则随主体本身的组织程度的发展而变化。总体结论,生产力的作用和人的作用相统一。

  245、我说的是,不再仅是如旧唯物主义那样理解的意识。就像马克思主要的是理解成是人在改造环境,而不单纯是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我强调的实际是人在主客体矛盾中的主体性,对意识的规定作用。

  意识是主体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意识,是反应主客体矛盾的意识,也是反应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的意识,即主体性的意识。它当然承认头脑对事物的反应,但这个反应已经是主客体矛盾框架内的主体性的反应,不再像旧唯物主义一样抛开了人的主体性看这个反应。新唯物主义,是从主体出发,在吸收旧唯物主义成果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

  246、人认识和改造世界,它的反面就是认识和改造自己。人把世界当客体,实际是把自己当客体,把自己不理想的现状当客体。人对世界的自由,就是对自己的自由,对自己命运的自由。从来如此。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法常识。

  247、把意识,作为主体意识。就是要承认,意识只要是完整的意识,就都是主体意识。蚊子丁了你一下,你感觉到疼。但如果就此你的意识就停止到这里了。说实话,这样的意识,叫不叫主体意识,就无所谓了。但它不可能就此打住。你总会有所反应。你从接受信息,到整个的反应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主体意识和行为过程。所以,客体束缚人,人反过来否定客体束缚。这本身就是一个主体受动和能动反应的过程。能动性是这么解,不能乱解。

  248、人的肉体、精神、命运,都是人需要改造的客体。哲学、理论、思想、认识,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是不断需要改造的客体。它们只有作为人们头脑中的主体意识,正在指导人们与世界外部联系的现实的运动的时候,才是代表人头脑中的人的内部联系的。所以,包括人与人的关系,是客体,还是主体的内部联系,要看放在怎样一个情境,是看所面对的客体是谁。比如,我们讨论马列理论正确与否。如果我们只是在研究理论,我们把它当做客体,它就是客体。但如果一旦考虑面对中国当前的问题这个总客体,理论就立即成了人头脑中的认识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就是个主体的内部联系问题了。

  为了应对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的矛盾,人总要不断的进行内部联系的调整。包括对过去认识的再认识,包括对人与人关系组织形式的调整。所以,当面对世界总客体时,认识、人与人的组织,总体还是主体的内部联系。

  语境不同,不是死的,没有固定的归类。不能机械形而上学。

  249、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把人自己当成自己的客体,这才叫辩证法。人改造世界,同时就是在改造自己;人每一次对世界的胜利,都在超越旧的自己造就新的自己。人的所有的发展,最终不过是实现它自己。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250、客体决定主体,换个说法,叫环境造就人。对此,马克思除了批评它是没有从主体的方面看问题的旧唯物主义外,没有多绕口舌。包括,有人说物质决定意识(教科书),或按你的说法,是客体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主席,都没有就此绕什么口舌。马克思的命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际是说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实践,被马克思看做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或主体的实践)决定社会意识。引申一下,最多是存在(依然是实践)决定意识,也不会说是物质或客体决定意识。恩格斯在说完本源问题之后,直接进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没有就你这个问题纠缠。而主席则说物质变精神,精神便物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也没有纠缠你这个命题.

  那他们不提这个命题,是不是就说明他们水平不够,或他们不唯物主义呢?不是。就是说纠缠这个命题,最起码要解释人或意识产生的自然历史——工程浩大。从认识论讲,意义也不大。在世界观认识论问题上,承认物质本源性,承认思维和存在、认识和实践的同一性就已经可以了。所以,并不是像你说的,不纠结这个命题,就分不清唯物唯心。

  而按照马克思的想法,新唯物主义根本就不是单纯从客体决定方面考虑问题的,而是从主客体的矛盾以及主体在主客体矛盾中的主体能动的作用方面同时考虑问题的。如果承认生命体——最高是人,有生命主体性的存在,即生命主体为了保有自己而积极应对客体束缚要取得对客体自由的这种关系性的存在,所谓主体能动性。那么就要承认,意识,即主体意识,是生命主体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结果(生命主体性在意识产生之先)。说物质决定意识,或许还可以解释过去,因为主体也是物质。但绝对不能仅仅说客体决定。因为,意识的产生,很大程度已经是生命主体本身作为物质必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生命到人,物质世界发展到生命主体后,生命主体发展的必然的结果。这些实际已经严重的超出了过去人们的视野(马克思批评的旧唯物主义的视野)。生命主体性的产生,实际是一个新的论域。先看看我的文章吧。

  主体意识,是反应主客体矛盾和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性的意识。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关系,实际就是实践。存在决定意识,要做主体对客体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即实践,决定意识讲。

  这个认识标准,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正标准。

  251、马克思终结了哲学,他的哲学叫实践哲学。中国人的哲学,应该是最早的实践哲学。不务空论,注重实践。人生的目标是成圣成贤成佛成仙了道成真成为得道者。中国人的逻辑学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不需要论证。叫述而不作。中国人还最早的发展了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是文明民族,不需要在神与人之间晃来晃去。

  279、毛主席在接班人问题上是犯了错误的。邓小平一上台,就提出设顾问委员会给老干部养起来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主席呢?还要指望老干部继续革命。结果接班人是选了,但哪有一个接班人有革命元老们的资历威望和整人经验?结果齐刷刷都给弄下来了。如果当初主席,也让革命元老们一个个退休养起来,不管是王洪文还是华国锋或是其他谁,也就和现在的换届一样照样干下来了。所以,也不是王洪文不懂得团结革命元老,那也得看人家让不让他团结。那都是老油子了,哪是给个笑脸给点好处就可以打动的!

  280、伏羲画卦才是文明肇始。

  四、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唯心,还是唯物?

  281、您的评论我先看了两个部分,后边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没有看。所以,先交流下前边。你的大体意思我差不多能看明白。您哲学语言上生涩一点,不一定能全理解对。

  总体来讲,您对主体和自由讲的很细致。如果是写教科书,那样应该是必要的。但就一般性的读物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简单一点的。其实,如果能不用主客体概念就能讲清楚主客体关系的内容,我一定会赞成不用主客体概念。所以,我的理念是,只要能说明白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及反应人对其客体世界自由的这种关系性,即主体性,就可以了。至于自由怎么理解,交给读者。这一点,我和恩格斯相似,恩格斯一进入人的历史,也是直接的讲自觉有计划的人的行动的(个体的主体性)。而不需要讲黑格尔那对黏来年去的概念。

  至于外部联系动因的问题,你应该是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我说的外部联系,实际是事物与世界的矛盾。它既包括了事物的因素,又包括了周围世界的因素,是二者的矛盾。是说这个的矛盾(外部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因。

  两个意思。首先,所有事物的内部联系,即其规定性,都是它与世界的矛盾运动即外部联系发展的结果。是这种历史联系,决定着事物现有的内部联系。然后,一切事物现有的内部联系,又都处在随其外部联系发展的继续变化发展当中。我是这个意思。我是同时强调了外部联系中事物自身的方面,也强调了其环境的方面。事物即联系。是说,事物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部联系。外部联系是事物和周围环境的这么对矛盾。是外部联系的这个矛盾运动,决定事物现有内部联系的存在和未来继续发展。而你错解成,我说的外部联系决定仅仅是环境或客体决定。

  我这个解释框架,已经超出了主席他们的内外因框架。我认为争论事物发展中是事物本身的动因,还是外部的世界的动因,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尤其是在生命界这里。你说是生命主体是动因,还是世界客体是动因,这是不好说的。结论只能是,是事物与世界两者之间的这个矛盾是动因。最多是说,在无机界是周围世界主导性多一些。在有机生命界,是作为生命主体本身主导性多一些。但它只是主导,而不能说是动因。因为说动因,一定还要提客体对主体的束缚。生命界,主客体矛盾是动因。

  所以,我也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个新的解释框架,能跳出旧的框框。

  其它的,如果明白了主客体矛盾的核心地位,我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生产力代表解决主客体矛盾的能力,生产关系则是人自觉不自觉的但必须完成的应对主客体矛盾的人本身的组织化。生产力决定,就是主客体的矛盾和联系决定。就是说,应对主客体的矛盾是不可更改的,是永远的核心。而人的认识、观念,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式,这些东西(内部联系),都是围绕核心的,都是需要自觉不自觉,根据主客体矛盾的解决状况和进一步需要不断调整的。系统论叫自组织,哲学讲自为。其实,永远是应对外部联系变化的内部联系自组织,永远是为它基础上的自为。

  理解"决定"这个概念.应同时理解成一种生成过程的因果关系。决定方,属原生。被决定方,属衍生。比如,事物的外部联系,或主客体矛盾,是永恒的,属原生。而所有事物自身的作为物质世界发展阶段性的性状,则是可变的、可自组织的衍生的。所谓外部联系,有时是主客体联系,决定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有与无的外部联系和有本身的阶段性存在,有因果关系。再比方,人的外部联系,即主客体矛盾,决定意识 。就是说主客体矛盾先于意识出现,意识是后生衍生的。所以,意识不能决定。你考虑。

  你说世界总体无外部联系。不是那样解。物质世界的外部联系,是它与虚空的关系。或说,有与无的联系。物质世界,是在这个外部联系中演化的。在它们地位的互相转化中,有本身才分裂、扩散、湮灭、组合。

  其他的争论,意义不大。即使说是意识是人的本质,也还要到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意识。

  282、我们的不同点主要在,是把人看做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不过是谁简约一点,谁繁琐一点。我说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主体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就是主客体矛盾的决定。主体,主要指个人,集团,阶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实际是隶属于主体的。主体通过上层建筑调整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就是主体背后的生产力在决定。生产力在马克思那里也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讲解的,只有个方向,没有死的定义。

  我们所有的交流,重点应该在沟通是把人看成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这里看似没有区别,但实质有根本的区别。这个问题搞不通,其它问题不可能达成一致。你思考思考这个问题。

  283、您上次来信后我没有回复。不是我自大。是你要搞明白,我们区别的根本点,就在是把人看作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这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我们其它的一切的观点差异,都源自于我们各自方法论的这个根本差别。希望这个问题你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其它问题再怎么交流,都不过是自说自话。我这个人以前和人论辩无数,但不抓住根本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口舌,我一般不干。

  关于这点,你也思考思考,把人看作意识的人,和看成主体的人,到底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你的看法,会导致你的结果,我的看法,会导致我的结果。两种看法,真的没有差别吗?

  关于主客体问题和外部联系决定论问题的关系,请再看我关于二者关系的原文。我在原文中强调事物发展到生命界以后,其与世界的外部联系,上升到主客体关系。我上次给你回信的说法,只是个方便的说法。当然,在我的理解中,即使在非生命界,事物与世界的外部联系___我上次回信假托了主客体矛盾,也依然是,并且更应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这个矛盾,不管事物本身是主动的,受动的,但总体都是这个主客体的矛盾,在推动事物内部联系的发展,包括它对外界反映方式的发展(系统论讲系统的自组织,哲学讲自为和它为)。非如此,就无法解释事物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到生命到人的发展。

  希望你能理解这个解释框架。真正懂了这个解释框架,就不再需要任何琐碎主义的东西。

  生产力就是解决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的能力。人们围绕主客体矛盾所展开的自觉的不自觉的社会组织工作,本身就是在组织他们的生产力。

  您先思考思考。

  284、我给你提出的问题(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不需要急着回答,你还是左右权衡权衡斟酌斟酌,到底把人看作主体的人和意识的人,有何方法论的差别和不同。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由于你不是从事物与世界现实联系看待事物的方法,很明显你是看不到自然世界本身的历史过程的。比如先有主客体矛盾和主体性,才会有意识。从最简单的生命,到动物,再到人,主体性是逐步发展的。生命界的历史过程,就是主体性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意识的产生只是主体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意识是这个过程的更高的阶段。意识作为主体意识,总是主客体矛盾的产物,要从主客体矛盾中理解。这不管是看意识的产生历史,还是看现实的人的意识,都是如此。主体性也只能在这个矛盾中把握理解。

  以前说,唯心主义产生不了对世界历史性的理解,实际就是这个意思。看不到主客体实际的外部联系的历史的变化,只是抽象的看待人和人的意识,历史的变化过程自然只能在视野之外。这实际也是把人仅仅看作意识的人的必然的结果。

  理论性思维到达一定的程度,不用怀疑看问题的准确度。如果能确立人是主体的人,我们的区别自然一通百通。此处不通,终究不通。把人看成主体的人,就是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发展阶段上看人。这和把人看作意识的人有根本区别。把人看作主体的人,自然理解什么叫意识,意识不过是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结果。但把人看作意识的人,却不一定懂得从主客体的关系理解它,否则就无所谓唯物和唯心的区别和争论了。唯心主义总不是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理解事物。您思考。

  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不是需要急着回答的。是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搞明白。

  285、他们还说马克思没有哲学呢?对吗?真正的觉者思考的核心不是被称为哲学的东西。而是人本身的幸福自由问题。前者至多是个哲学家,而后者却都是圣贤得道了道者。圣贤和得道了道者不是没有哲学,是以人、群众和自己的自由解放为核心的哲学。马克思叫实践哲学,孔子老子佛陀是道学。总体可以叫人定胜天的哲学。是种以主体对客体自由为目标的主体实践哲学。东方是以超凡入圣为目标的改造自己也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则是追求人类整体解放的哲学。一般人看不懂而已。

  286、、中国文化思想的很多问题和词汇,都来自古人的修炼。比如,中医对精气神、对经络的认识。比如开窍、气数、脱胎换骨,这些词汇。 天人合一,其实源头上也是来自修炼。实际指修炼的方法原则。

  287、王阳明是把意识作为世界本源的。所以是唯心主义。但王阳明对主体论又是一个不可忽视阶段。

  288、《易经》。看三五卦就可以了。再看看易传。《大学》基本弄通。《孟子》。《史记》。这是儒家的。道家的《道德经》。《黄帝内经》。佛家的《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

  总体中国文化,把人生看做一个修炼过程。目标是成圣成仙成佛。人生的一切挫折,都是在渡劫。过了,提高一个境界。过不了,就地死掉。

  289、蒋介石对党国的贡献如下:

  一、反共屠杀。实际主要是对国民党自己基础左派的屠杀,杀共产党实际倒并不多。

  二、因为失去了与共产党的联盟,也就失去了国际上与苏联的联盟。没有苏联的支持,北伐到一半,就没有钱粮枪炮了。他北伐本来是靠苏联援助的。

  三、没有了与苏联和中共的联盟和支持,招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日本的侵华。十四年抗战就是国民党反共破坏与苏联联盟的结果。如果它不反共,如果与苏联的联盟还在,日本人哪敢侵略中国。

  四、由于蒋介石反共和所招致的日本侵华,起码把新中国推迟了20年出现。如果他不反共,新中国的建设起码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国共双方英才辈出,何愁把国家建设不好。但因为他反共,不知道国共双方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死于反共屠杀(光国民党自己的基层就被蒋介石屠了三四十万)抗战和内战。

  五、内战无能,外战无能

  六、背靠美国,背叛民族总体利益

  结论:蒋介石是民族罪人。

  290、您现在的问题依然是没有完全区分好,是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如果把人看做主体的人,就会从主客体的矛盾及其解决,历史的阶段的看待人。必然性规律性也自在其中。而如果把人看做意识的人,就会像你现在的样子,经常的看不到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而只是感觉到偶然性的历史作用。这个问题,你需要好好的反复思忖。

  我说的决定论,叫外部联系决定论——是一对联系决定;对生命界包括人来讲,实际是主客体的一对联系(矛盾)决定。而不是环境或客体的单方面决定。这已经超出了以前的理论框架。

  人类的一切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组织行为(内部联系),无不是围绕主客体的矛盾(外部联系)展开的。我也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产力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人应对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的能力。既然是主客体矛盾决定,那生产力就一定决定。人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生产力的决定,也是人的决定。二者不矛盾。

  我没有说过什么双重决定,是你理解有误。

  291、世界观的问题,作为一个人思想总根子的东西,一旦在人的心里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不管碰到什么问题,唯物主义者向唯物主义的方面拉,唯心主义向唯心主义的方面拉,定定不疑。所以,主席在谈到刘少奇问题的时候才不得不感叹:方法不对,改也难。但说归说,对一个革命者来说,再难,还是要改。

  到底要用意识说明主体性,还是要用主体性说明意识,这实在是个问题。但唯物主义者还是会认为,是要用主体性说明意识,而不是相反。离开主体性,离开主客体的关系性,离开实践,如何说明意识呢?恐怕即使是自我承认是唯心主义的人,他如果对意识还可以做一点点说明,他也离不开,也要偷偷的借用主客体的关系说明问题。否则,何来用主观、主观能动来说明问题。主观,不就是主体在观吗?主观能动性,不就是主体能动性吗?哪个不服,可以试试不用主体性,能不能说明意识。

  生命界、动物界、人类社会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是物质世界演变的必然的结果。其中演变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做了越来越清晰有力的说明。不承认物质世界发展的这个规律性必然性,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这样的唯物辩证法,只是个人理解的辩证法,更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物主义可以不对世界(包括人)的历史过程进行说明,但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作为整个世界的演变规律,必须对它进行说明。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存在的意义。不承认,试图否定对它进行说明,那已经不叫辩证法。没错,连辩证法都不是。更何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

  292、你前边承认了,主体性不能从主体本身理解,必须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理解。但后面你在解答“人和对象的关系是怎么来的?”的时候,我确实没有看明白你是怎么解答的。但我感觉你是想说,人与对象的关系,是由于人有意识而来的。人有了意识,才有人与对象的关系。如果没有你说的这种人的意识,就没有人与对象的关系。你看我对你的理解对不对?

  但问题在于,动物没有你说的人的意识,但它就没有它对环境的对象关系吗?再退一步,动物在你来讲没有意识,但在我来讲依然是有意识的,咱说没有意识的最低级的生命。在低级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既然它叫生命,它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它就不需要他的对象关系吗?

  所以,是因为有了意识,才有了对象关系呢?还是先有了生命体的对象性关系,才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动物的人的意识的呢?是意识是主体性的本源,还是主体性是意识的本源呢?

  从生命进化史看,还是主体性是意识的本源。如果说主体性就是生命主体为了保有自己通过对周围客体环境干预的自我生产自我保护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的自组织行为,那么后来发展出来的意识,就仅能算作生命主体性的一个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因而,只能用主体性说明意识,意识永远只会是主体的主体性的意识,不管是主体还是主体性,都要先于意识。而绝不能反过来,认为意识先于主体和主体性。

  所以,实际上你正好是说反了。即使按照你自己过去的说法,低级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有的只是反应。那这个反应,也依然证明着地级动物的主体性。意识、自我意识,也依然还是后生于主体性。

  所以,既然你们也认为哲学是研究人本身的发展的,是人学,那么,到底人是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是从故弄玄虚的或是尚需要首先建立一套主客体矛盾体系解释的意识理解人,还是直接的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理解人(包括人的意识)?

  所以,到底是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呢?

  这是个问题。

  当一开始人们还仅仅是把人看做意识的人的时候,他们无论怎么黏来黏去,无非是抽象的故弄玄虚的看待意识,当然也就抽象的故弄玄虚的看待人。而当人们真正开始从主客体的矛盾运动看待主体——也就是人(包括人的意识)本身的发展的时候,把人看做意识的人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而当那些把人看做意识的人,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主客体的关系体系,才可以解释意识的时候,他们实际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说明,人首先是主体的人了。

  人首先是主体的人,然后才可以解释人的意识——人的主体意识。

  294、实践,作为主客体矛盾的解决,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同时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自由的过程,是个方便的说法。只要不把它抽象化神秘化故弄玄虚,就没有错误。但不懂得从人与世界的现实联系(矛盾及其解决,矛盾的互相转化)看待人,就很容易犯把它抽象化神秘化的错误(包括像你们现在对待意识也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说他只会直观的一般的看待人(你们是意识),批的就是这个错误。

  所以,如果把人看成主体的人,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及其解决历史的看待人,又何来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就是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看待事物的方法是从人对世界的主客体联系(矛盾及其发展看待人(人的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形式、生产关系,总之内部联系)的历史发展的方法(新唯物主义)

  295、公认的唯物论唯心论划分,在世界观上,是以物质和精神谁为本源划分。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后生的,叫唯物论。认为精神是世界本源,有一个超物质自然世界的精神存在(造物主),并创造出物质世界的——大体这个意思,叫唯心论。

  延伸:一切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及其解决过程,也就是以人为主体的马克思说的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看待人的精神现象、意识形态、社会思想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切脱离了上述人与世界的现实主客体矛盾,或反过来从人的精神意识解释人的社会实践的,就都是唯心主义。

  在这里,意识是否具有能动性,根本不是唯物唯心的划分标准。成熟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有能动性,是天经地义的。意识是生命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但这么认为还是唯物主义的,而不是如你说的,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就是唯心主义。唯物唯心,根本不以此来定名。

  再说,唯物主义传统也不是欧洲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难道我们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唯物主义,从来没有反对过意识的伟大作用,它也唯心了?

  唯物唯心,在方法论上还有划分。唯心就是主席说的主观主义。唯物是实事求是。或按我前边说的。这都有严格定义。

  关于辩证法,也已经说过了。它是关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自然界自然按照辩证法发展运动,那叫客观辩证法。人类能够认识到的, 叫主观辩证法。但这个东西不是唯心主义才认识到的,辩证法不能和唯心主义划等号。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都是唯物主义的。古希腊的古中国的辩证法传统。按你说,也要贴唯心主义标签?!

  296、本来只是提醒你看一看,看那个讨论是不是对您有所启发,依然没有想你急着做什么回答。因为像是不是主体的人这样的一些基础性的命题,是不需要急着回答的。它需要的是一个时间段的体悟。

  刘光晨既然能和马克思犯同样的错误,我也知足了。当然,既然其它"犯马克思同样错误的人"多数习惯性的把外因仅看作单向度的客体或环境(主席例外吗?),那么我把它看作主客体的矛盾,从双向度的主客体矛盾看外因,从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看整体的发展,难道不是确实已经是根本的不同于以前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了吗?

  至于是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您也是很敏感的。说明它确实是触碰到了你我区别的总的根子问题。实际(唯物和唯心)两种主体论的对错(再说遍,您可能不承认自己是唯心主义的),就在(主体的人?意识的人?)两个意见之间。但在这个问题上,对立观点的争论,多不过是自说自话。从来没有人在唯物唯心问题上谁说服谁的。所以,谁对谁错,只能留待个人的未来成长和大家公论了。

  297、我不是不争论,是不想急着争论。是已经意识到,你是从意识的人出发,我和马克思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你我一切观点的差别点,根子就是这个差别。所以,我认为不搞清楚是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我们即使勉强讨论都是各说各话,根本没有探讨问题的效果。所以我才建议您先思考是不是意识的人的问题。实际这已经是最终极的争论了。

  你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实际是唯物和唯心两个方法的区别。我认为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唯物主义的方法,无形中实际已经是深陷唯心主义的方法了。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客气讲实际是无所谓共同探讨问题的。因为骨子里的方法不同,论不出任何结果。实际你或许也会发现,唯物和唯心两个体系的论战,实际从来都不是讨论问题给对方看的,而是给公众看的。

  但你我的关系还不一样。我们都是共产主义者,你我还想探讨问题,我也希望早一天能有几个真正同频的马列毛的主体论同伴。所以,我确实不是不想和您探讨,而是想在您从我的角度理解了我的主体的人之后再探讨。那样才有共同探讨的基础。否则,完全对立的方法,实在只能得出实际完全相反对立的结论。你的结论,我当然知道。都是从内而外的结论。但那确实是唯心主义的习惯,和马克思主义者对立。马克思主义的思路是外而内,然后再从主体出发由内而外的思路。

  至于,主体在先,还是意识在先,主体本源,还是意识本源我在文章和贴中都早说过了。从生命史看,总是先有了生命主体和主体性,才慢慢发展出意识。比如各种低级生命,它们虽然没有意识,但相对周围的环境,你不能不承认它是生命主体,并具有生命主体性。

  所以从生命史可以看出,意识总是主体性产生以后,在它的进一步发展当中产生出来、针对主体性的、进一步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意识总是主体的意识,总是主体性的意识,它隶属于主体和主体性,并且需要从生命的主体性(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性)来理解。主体和主体性才是主的。有了主体和主体性,才可以有意识。没有主体和主体性,就一定不会有意识。而不是相反。

  意识本源于主体和主体性,本源主客体的矛盾。并要从主体性和主客体的矛盾理解。这就是唯物主义。

  反过来,不是历史的看问题,说意识本源主体和主体性本源于意识,主客体矛盾本源于意识。并用意识解释主体性和主客体矛盾,就叫唯心主义。

  但我也说过了,即使自认的唯心主义者解释意识,实际也是离不开主客体矛盾解释的。并且,如果意识是主体性和主客体矛盾的本源,那么尚没有产生出意识的低级生命、最原始的动物,难道它们就没有它们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矛盾了吗?况且,即使对人这种高级生命来说,用意识可以解释部分问题,但它相对于直接从主体性和主客体矛盾的演变史历史的把握人,也实际笨拙甚至无用的多。历史上有哪一个唯心主义者真正能够搞明白人的历史发展的吗?没有过。

  所以,如果J老师自认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您就应该注意到对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效果。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即使缺乏主体论的那种理解,它也还是搞明白了许多唯心主义搞不明白的历史事实和规律问题,也是唯心主义所没有办法比的。这就够了。所以,把人看作意识的人如果并不能给历史的理解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内容。您还是考虑考虑,您自认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

  至于,主客体矛盾影响主体,主体再反过来影响主客体矛盾,实践——认识——再实践,以致无限循环的思路,这是成熟唯物主义必然的特定思路永远不会改变即使您认为它是错误(唯心主义是:主体——主客体的矛盾——主体?或,认识——实践——认识?那主体何以成为主体?认识又认识什么?)。

  把什么什么看做人的特质特性,比如语言、意识、直立行走,那是物理学家、形而上学家的事情。在马克思主义这里,除了把人看做可以驾驭物质运动否定自然条件束缚的人、可以在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中不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包括语言、意识、形体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总要从不同历史阶段主客体关系的性状历史的考察人。把意识看做人的特性,把人看做意识的人,这个命题及由此所产生的分析方法论,如果不能对分析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的历史这个任务提供帮助,它就什么都不是。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